卒迫简略章草显

2009-03-15 10:16雷雨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汉简章草草书

汉代是一个边患不断的时代,往来于边塞、官驿和朝廷之间的文书非常频繁,军情紧急,必须使用简易快捷的字体,迫切的需要促成了章草的形成与完善。魏晋以后,人们也作章草,但是这时的章草已经是经过文人化的华饰,着意突现浓重的八分波磔,以致将实用为目的的汉章草变得程式化起来。吴国皇象的《急就章》、西晋索靖《月仪帖》的刻本已经和生动的汉人草书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一、章草初显

早在秦国文字的俗体中就已经有了部分偏旁的草率写法,汉末赵壹在其《非草书》中,认为草书形成的时间因在秦末,他认为正是秦末刑狱严厉,官书往来频繁,加之攻战并作,军书羽檄交驰,所以要使用易为易知的隶草以达到趋急就速的目的。但这种草率的写法还算不上草书。

追溯草书的真正起源,其实源于草率的隶书。从大量出土的汉初简牍看,简易草率的写法在汉代俗体隶书中已经被大量使用了。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出土了汉文帝、景帝时期文字书写草率的汉简。文字的草化进程,使新的草率化的偏旁和字符不断出现。这些偏旁和字符所包含的草书因素,预示着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将要形成,但还只能算作是章草的滥觞。从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来看,在汉武帝晚期和汉昭帝时期,汉简在字形结构上还主要保持着隶书的书体特征,还只是具有草书因素的写法,充其量只能算作是草率的隶书。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草书形成的时间定在汉初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赵壹和许慎都将具有草书因素的草率隶书与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书体——章草混淆了。

汉宣帝甘露二年的《丞相御史律令》,是一篇官方发布的律令,在书写字体上理当选择当时通行的正体隶书,但是这篇律令却写得较为率意。这篇汉简用笔流利随意,点画之间体态呼应、映带自如,明显受到了当时草率的书写风气影响。让我们再看看汉宣帝元康元年的一篇书信木牍,字形全然放开。由于这只是一封普通的书信,只需让对方看得懂就可以了,所以笔者写得随意而流畅,草情草意毕现于毫端。大量的证据表明,汉宣帝时期,汉代人已经掌握了草书书写的诸多要领,新的书体——章草即将形成。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草书形成的时间当在宣、元之际,略晚于规范化的汉简隶书。汉隶和章草像一条河的两个支流一样分别从古隶的正体和俗体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在古隶阶段就已经大量使用的草率的俗体隶书进一步促成了章草在西汉后期的进一步纯熟。到了汉成帝、汉平帝时期,章草已经比较成熟了。

二、趋急就速的汉代章草

经由宣、元之际到元、成时期,章草书的使用量逐渐增多,从隶书与草书夹杂书写到纯用草书书写的汉简都可以见到。到西汉晚期,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汉简上的草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汉代章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规范,成为了汉代通行的书体之一。从敦煌马圈湾出土的西汉后期和新莽末年简牍上的草书看,王莽时期的书记简用笔圆融,回环自然,波磔收笔处作虿尾,虽字字独立,而笔势贯通,一气呵成。

1993年出土于江苏连云港的尹湾汉简的19种文献中,有一篇特殊的文献——《神鸟赋》,这篇赋用拟人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一只飞鸟侵夺另一对鸟的巢舍,雌雄双鸟奋起抗争,雌鸟毙命,雄鸟伤惋的故事。我们从尹湾汉简的其他文献中能找到永始、元延等年号,这些年号正是西汉晚期成帝的年号,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此赋当书于汉成帝时期。此赋篇名《神鸟赋》是用标准的隶书书写,赋文却是用草书书写。用笔精熟老练,笔道粗细多有变化,草书书写中的简省与笔画间的连接使用娴熟,字形流美圆扁,横向取势,波磔之处重按斜行,形迹较长。此赋内容哀婉动人,寓意较深,草书书写纯熟流利,堪称西汉草书的精品。

正是有了西汉末期章草书写的规范化过程的铺垫,才有了东汉时期简牍草书的大发展。东汉时期,草书成为一种流行和时髦的书体,从帝王到士子都争相收藏、学习这种生动、鲜活的草书。书于东汉初年光武帝建武二年的《死驹劾状》居延汉简,点画控制匀称,转折流婉,字形简洁,草书符号化较为稳定。

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侄子北海静王刘睦就十分擅长书法,书名极盛。很多人争相学习他的书法。在刘睦病重期间,他的皇兄——汉明帝立即差人快马赶到北海,让刘睦为之作十首草书尺牍,以兹留念。可见汉明帝作为一代帝王都已经是十分喜好草书,且把它作为重要的艺术品进行收藏。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一代帝王对此尚且如此倾心,更何况当时的学书之士。东汉时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草书风气,赵壹在《非草书》中,用指责的口吻叙述了当时士人对草书的狂热学习是“背经而趋俗”,但这也从一个方面给我们透露了草书在东汉的兴盛。士人们以草书学习为务,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他们勤学苦练,十天便写坏一支毛笔,一个月就要用去许多墨丸。他们的领袖之上时常沾有墨污,唇齿之间时常留有墨渍,他们不遑谈笑,随时都在思量点画、字形的安排布局,坐着就在地上、墙上不停地画着,指甲都划破了也不计较……

编于汉和帝永元五年六月至七年六月的《永元器物簿》的77支简,当是出于戍边的军吏。官府书佐、书吏一类的人员,经常需要起草文书,互通书信,登记造册,这一类基层文吏在草书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器物簿虽非书于一时,但风格却较为统一。此作草法非常娴熟,草书字形甚为规整,由于左右空间的狭小,这位军吏充分利用了上下空余的空间,字形多呈纵向伸展,许多字任意挥洒,用笔流畅,圆浑饱满,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今草书风了。

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医药木牍也是用草书书写的。这批医药木牍中有建武、永平年号,其书写的时限当在光武帝和其后的明帝、章帝时期。因为木牍较木简宽,可以书写多行文字,因此布局更加完整。此医方用笔突出提按轻重的变化,笔画的端点感较强,笔势跳宕,节奏感明显,在墨色上亦有浓淡枯湿的变化。在这个医方上聚集着较多的草书书写的技法特征,可见当时的士人对草书书写的技法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了。上面所举的是民间知识分子的草书之作,普通大众书写水平尚且如此高超,精英之士的书作就可想而知了。据史书记载,东汉的书法家中杜操,崔瑗、崔寔父子,张芝、张昶兄弟,以及罗晖、赵袭、张超、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韦诞、蔡琰、皇甫归妻等均工草书。如此众多的草书书家,东汉时代草书的兴盛可见一斑。在这支草书书家的创作队伍之中,又以西州的地域书风最为典型。东汉末,在旧京长安以西的西北地区出现了以“草圣”张芝为代表的西州书家群,这带有明显地域性的草书之风,整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前面提到的崔瑗、杜操、罗晖、赵袭、韦诞等都是西北人,西州书家现象可谓我国早期流派书风的源头。可惜的是众多书家的书写墨迹已经无从得见了,我们今天只能依靠刻帖见到他们的书作面目。

三、与时流变的章草新发展

从草书产生的西汉宣、元以来到其发展兴盛的东汉时期来看,在字内的笔画之间是钩环相接的,但字与字之间却是相对独立而不相连贯的,隶书的波磔之势时有时无,有的波磔还进行了纵向的肆意夸张,加强了笔画的纵向感,这样就有利于笔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打破单字的局限,形成新体的上下字之间的笔画呼应。在整个汉朝,人们并没有将其“草书”称为“章草”,“章草”这个概念是到了魏晋以来,人们在区别当时流行的“今草”和汉人草书的时候才称为“章草”的。

关于“章草”的得名,历来众说纷纭,有说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所以名之;有说草书用于奏章,所以名之;有说由于草书抄录的是字书《急就章》,所以名之。众说只能聊备一览,“章草”之名是在长时间的书体演变中约定俗成的一个名称,由于时隔久远,我们已经不能细致地考察出其命名的由来了,各种文献的记载与历史的真实之间或许存在着偏差,所以我们只需要明确“章草”所指的对象就可以了。

汉朝流行的“章草”与其后魏晋人所作的章草是有区别的,时代的更替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疏远。人们对“章草”孜孜以求的狂热时风已经过去了,“章草”已经不是他们日常交际所使用的主要书体了,对于“章草”,后世书家更多地是抱着一种追寻逝去的岁月足迹的心态来重新认识与学习了。

汉以后,历代的书法家中就有许多喜欢写章草的人。据记载,魏晋时期就有好些书法家用章草写过《急就章》,其中流传下来的只有东吴皇象所书《急就章》的临摹本流传了下来。北宋书家叶梦得曾将皇象此本刻石于颖昌,明朝正统年间又有人据已经残缺的叶刻本重新刻石于松江,并以明初书法家宋克写本补足残缺之处,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皇象松江本的《急就章》。皇象本《急就章》在屡经摹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字形上的一些讹误。但通过与考古发现的汉简进行对照,皇象本《急就章》的很多字在字形和偏旁的写法上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字例,并且与汉代晚期的草书字形更为接近,字形中所保留的八分挑法与汉简的写法也是一致的。可见刻本的皇象《急就章》还是基本延续了汉代草书的书写面貌。西晋索靖的《月仪帖》也是以章草书就的,带有较浓厚的八分波势,笔画浑厚,笔调古质。

章草到魏晋之后出现了两条发展脉络,一是将横向的笔画连接扩展到纵向的字间连带,加强了字间的流畅关联,逐渐形成今草的书风;一是对流传的各书家的章草作品进行继续学习,在书写过程中加以华饰规整,这样就逐渐使章草的书写走向程式化的道路。

六朝以后的人几乎见不到汉简上的草书了,他们对章草的学习只能停留于对魏晋书家章草刻帖进行辗转翻摹,这样大大降低了章草书的发展空间,束缚了人们的取法范围,致使隋唐之世章草书法极其衰落,几乎一度失传。时至元朝,赵孟頫以“复古”主义书学思想推动了各体书法的复兴,在章草书方面,他也多有创见。他的章草从临摹皇象本《急就章》而来,赵孟頫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是以二王笔法来追摹刻帖本的《急就章》,丝毫没有刻帖带来的“枣木味”。他是巧妙地借用了文人化的书写手段来增加刻帖摹写的生动性。继赵孟頫之后康里巙巙沿用赵氏之法,且影响到了他的学生饶介、危素,这样一脉相承的师生传承最终在明初宋克的身上推向了高潮。他的章草用笔浑厚、劲健,而将章草融入狂草之中,显然是受到康里巙巙的影响。在用笔和结体上,章草、狂草已经融入化境,其书作中既有狂草的豪放,又见章草的生辣、波磔的高古。可见无论是赵孟頫也好,宋克也罢,他们在复兴章草的成就在于跳出刻帖的局限,以有别于章草的今草、甚至狂草的倾注来激活章草的生命力,在他们的手中,章草经历了一个文人化的加工转型过程,且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到了清代,章草未能再度复兴,直到民国才产生了王世镗、王蘧常等专攻章草的名家。

章草在古隶中孕育,在草率隶书的土壤中出生,凭借其快捷、简便、时尚的新风貌曾在西汉末期崛起,在东汉风靡。在历经了魏晋书法家规范化的学术整理之后,逐渐丧失了它源于民间的生命活力,以致一度衰落不振。元明文人的新的书法因素的刺激,使它再度复兴,掀起改良的新貌。对章草而言,它需要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它的来龙去脉,从汉代简牍当中寻找营养,为其艺术生命的绵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刘 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曹 建.大学书法鉴赏[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3.

[5]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马建华.河西简牍[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连云港博物馆等整理.尹湾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汉简牍论文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0]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雷雨,西安工业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汉简章草草书
“发幽造秘”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碑学为基 章草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