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河南模式”

2009-04-01 06:38王建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省民办河南

王建华

“十五”期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河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目前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仍然是一个人口大省、高等教育小省。在21世纪上半叶,河南能否从人口大省走向人力资源强省,能否成功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取决于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必须在发展模式上有所创新,必须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努力打造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河南模式”。

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历史上,河南曾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历史的长河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河南也都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河南逐渐走向衰落。清末民初以来,伴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陷入了历史的低谷。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河南省整体的人口素质也随之下滑,最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与一些传统的高等教育强省,甚至是同属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相比,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高校数量少、质量差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困境就是高等学校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河南省没有一所全国重点高校,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更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郑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去年河南大学实现省部共建,但其距全国一流大学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人口基数庞大,高考竞争激烈;优质生源外流,不利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稠密,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省,今天的河南更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总量已接近1亿,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十分庞大。由于我国高校主要采取属地招生原则,所有的高校无论省属还是部属均优先招收学校所在地考生。而河南人口多,高校少,重点高校尤其少,因此入学竞争极为激烈。以2007年为例,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56%,河南仅为52.4%;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河南仅为19.68%。更为严峻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河南省缺乏国内一流的大学,河南的优质生源很多流向了外省,而且这些优秀学生在外省毕业之后也几乎很少返回河南,无形之中就导致了河南省优秀人才的隐性流失,从而不利于本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政府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投资与办学体制僵化,民办高等教育不够活跃。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实力无法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近年来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长,甚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在某种程度上,河南可以被看做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的总体情况是“穷国办大教育”,河南的情况就是“穷省办大教育”。近些年来,尽管省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总量连年增长,但人均教育经费、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仍然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年来在全国的排名也均处于倒数第二至第五位。政府财力有限,加之高等教育投资与办学体制改革没有跟上,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自然也就难以开掘。

二、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有些是历史造成的,已经无法改变;但更多的则需要通过发展本身来解决,是发展中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历史虽然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决策、合理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来创造未来。

1.鼓励地级中心城市办大学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广东省曾掀起过“中心城市办大学”的热潮。中心城市办大学运动,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历史上,广东也曾是高等教育小省,今天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与上世纪80年代该省鼓励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战略决策不无关系。河南人口众多,高校数量过少,单纯的内涵发展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更何况,校均规模过大,非但不能带来预期的规模效益,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如果要继续扩大河南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就必须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即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建立更多的高校。如今,河南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郑州及其周边的几个城市,分布极不均衡。如果要实施外延式发展战略,省政府就必须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动所有地级中心城市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当然,由地级中心城市举办高等教育应以职业性质的社区学院为主,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在学术性高等教育这条窄路上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吸引国内一流大学到河南设立分校

面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一种做法是自主发展,争取在本省培育出全国一流的大学,另一种做法就是积极引入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当然,二者并不矛盾,实践中也可双管齐下。针对当前河南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省政府的政策导向主要是在第一个方面,即争取将郑州大学办成全国的一流大学,进入“985”行列;另一个目标就是将河南大学建成全国重点大学,进入“211”工程。笔者认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集中精力和财力建设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决策都没有错,但是如果相关工作的重点只是集中在这两所大学上,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就很难有根本的改变。道理很简单,即便若干年后郑州大学成了全国的一流大学,河南大学成功地进入了“211”工程,这也丝毫不能扭转河南高等教育总体落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河南省曾有过不错的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当时,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后来的西南电子科技大学都曾极有可能落户河南,但最终均因种种原因失之交臂,从而对今天整个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当前,为了能够迅速扭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面,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甚至国外一流大学到河南设立分校,或进行合作办学。在这方面,深圳、珠海和宁波都已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3.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通常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河南省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曾经一度走在全国前列,黄河科技学院就曾是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却没有能够取得预期的规模和效应,远远不及陕西甚至江西,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河南有充足的生源、较低的物价,本应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区域,但是具备同样条件的陕西、江西民办高等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河南却落在了后面。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中之重的举措。

三、探索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符合河南的省情,必须从河南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自身定位。在发展本省高等教育的时候,学习其他省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盲目攀比却是不可取的。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每个省的基础不同,其目标定位与发展模式也应不尽相同。有些省份高等教育基础好、一流大学多,自然属“国家队”,目标定位当然是代表中国争创世界一流。相比之下,河南高等教育的基础差、底子薄,显然不属于“国家队”的行列,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虽然不能直接放弃建设一流大学,但至少不能作为最主要的工作。从比较务实的角度来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那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更应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文章,而不是要和其他兄弟省份的高校在重点学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上一较高下。当然,这里不是说这些指标对于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重要,而是认为对于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河南高等教育能不能、有没有促进本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以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应是办出特色、服务地方。因此,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要量力而行打造一两所国内一流大学之外,还应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服务导向明确的职业性、应用型院校方面,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河南模式”。

1.服务地方

在管理类型上,我国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属于集权型。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管理权上已归属于地方。换言之,今天,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属地方高校。在河南省,情况更是如此,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属省部共建之外,绝大部分高校均是省属高校,即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当然首先要服务地方,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地方化或服务地方,一方面,可以调动地方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便于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得高等教育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地方化以后,地方政府在举办高等教育方面就有了自主权,这样一来也便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便于地方政府通过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面向大众

由于条件有限、基础较差,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不应是精英取向的,而应是面向大众的。面向大众并不意味着不能培养精英,而是强调要重点培养各个职业领域的精英。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这是一个基本的省情。在这一大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必须始终立足于服务大众、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破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局。为了能够有效破解高等教育的就业危机,河南高等教育必须根据市场需要以及本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面向大众的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河南高等教育应与市场走得更近一些。比如,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动送科技下乡,等等。在某种意义上,“三农”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天地,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三农”是河南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河南模式”的关键环节。如果河南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基本的省情,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设一流大学,将会得不偿失。

3.依靠民间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民间力量不容忽视,河南“穷省办大教育”,更不能忽视民间资本的力量。政府应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吸引民间资本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国际范围内来讲,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西方国家陷入福利主义的危机之中,为了应对危机,促进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与繁荣,以里根与撒切尔为代表的改革派提出了有力的应对措施,即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实行公共事务私营化改革,从而也就兴起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西方国家私营化浪潮。私营化浪潮的兴起,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摆脱公共财政危机,纷纷推出私营化改革方案。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民间力量对于高等教育的介入,除了独立设置民办高校之外,还可以在许多领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如独立学院模式、国有民营模式、中外联合办学模式等。

总之,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没有制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遵循一种常规的发展路径,河南高等教育就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既没有特色又没有水平。鉴此,河南高等教育要想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办学定位上下工夫。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扬长避短,最终打造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河南模式”,河南才能实现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大省民办河南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出彩河南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