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2009-04-01 06:38杨要杰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机制

杨要杰

摘要: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它是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体制不健全、助学体系不完善造成的。要彻底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240万),特困生的比例占5%~10%(约160万)。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中国首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来自边远贫困山区的学生,其家庭收入更低。有统计表明,高校贫困生62.5%来自农村,20.5%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增加,加之城镇下岗职工大都缺乏一技之长,又缺乏资金和技术援助,一旦下岗就很难再就业。

2.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然较大,并保持了较快增长,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在较长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人均教育支出很低的现状。

3.教育体制改革,高校逐年扩招,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越来越高。从我国高校收费情况来看,大学生每年人均要向学校缴纳3000~8000元的学杂费,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1万元甚至更多。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收费连年不断攀升,直接导致了高校贫困生队伍的迅速扩大。

4.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健全,助学体系尚不完善,奖、贷、助、补、免等政策的落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各高校虽已建立多种方式助学体系来资助贫困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高校贫困生日益扩大的需求,目前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贷学金制度不健全,学生贷款难;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基金短缺等。

5.学生自立程度较低、缺乏自救意识等主观因素进一步增加了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大部分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仅靠自己难以解决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但是又缺乏自救意识,一味等着学校减免学杂费和其他方式的资助,不主动去争取奖学金;有的学生进入高校后不思进取,将读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因学习成绩差或违纪而沦为自费试读生或留级生,从而加剧贫困;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贫困的程度,特别是有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贫困生,在都市霓虹闪烁、喧嚣绚丽的诱惑下,在校园内高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不由自由地迷失了方向。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象透视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9至24岁之间,正值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他们的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也进一步发展变化。就高校贫困生而言,他们大多数能够正视自己的贫困现实,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自己和同学、学习和生活、学习和勤工俭学之间的关系。但有部分贫困生由于心理成熟程度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思想矛盾,进而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性格内向,自卑感较强,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然而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和环境的压力,性格一般比较内向,不敢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加之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心灵深处时刻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这样就很难融入集体中去。因此,他们尽量躲避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少参加班级活动,慢慢地,其他同学会认为他们孤僻、不合群,时间长了自然也不再愿意与其交往。还有的贫困生自卑感较强,长期的经济窘迫使他们的生活难以“潇洒”,衣着的简朴也往往令其自惭形秽。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他们也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2.环境、学习、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心理不平衡。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由于高校多设在大中城市,这对那些只能吃饱穿暖的贫困生来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城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贫困生无法购置录音机、复读机、电子词典以及电脑等辅助学习工具,导致其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上无法与其他学生相比。另外,现代大学生渴望人际交往、追求友谊、尝试爱情,希望生活丰富多彩,存在追求高消费的攀比心理,这些都使贫困生与校园生活潮流显得格格不入。由于城乡环境、学习方法、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贫困生往往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排斥其他同学,甚至妒忌家庭富裕的同学,觉得世界很不公平,继而产生一种不平衡心理。

3.自我意识被压抑,心理上容易自轻。大部分贫困生容易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等行为,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他们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会因受到压抑而不能健康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年大学生的未来感一般相当强烈,但部分贫困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不能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及实践活动,也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从而压抑了这样或那样的潜能,在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不及其他同学,内心感到苦涩无奈,因而也不可能有高层次的憧憬与追求。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教育、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素质“贫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彻底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也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1.政府统筹、政策导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政府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充分认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着力完善贫困生助学制度。(1)政府要充分认识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继续抓好教育经费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建构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扶助机制。(3)建立贷学金制度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建立和完善贷学金制度,应该由政府出面牵头,统筹协商,以规则、条例或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组织银行具体实施。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改革借贷方式,充分考虑贫困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允许多次借贷;或者延长还款年限,允许贫困生在毕业后10~20年内以按揭方式还款。

2.高校应积极建立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更加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按时入学、安心求学与顺利毕业。(1)端正办学思想,调整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确保高校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大力推动高校按新机制和新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成立专门的学生贷款部门,确保占学生总数20%的贫困生能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3)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高校要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例如:根据各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和综合成绩适当扩大授奖面,并向贫困生倾斜;设立贫困生资助基金;减、免、缓贫困生学杂费;积极组织开展勤工俭学;等等。

3.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保障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1)引导贫困生客观看待差距,正确认识自我。帮助贫困生客观看待城乡贫富差距,接受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错,人穷志不短,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观念,不再怨天尤人,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2)引导贫困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和信心。鼓励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这样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以此来锤炼自己,提高战胜困难的实际本领,培养自强自立的人格。(3)开拓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高校应当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主管贫困生工作的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主动关心贫困生;辅导员、班主任应建立贫困生档案,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心理动态随时了解,及时帮助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为贫困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4.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或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在政府和高校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倡议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创设贫困生“以工助学”工程,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脱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殊.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R].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

[2]宋尧玉,宋汝峰.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

[3]胡志华,唐彪,关于关于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责编:博雅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