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方式的若干思考

2009-04-01 06:38李晓鲁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意产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

李晓鲁 崔 栋

摘要:目前,在创意产业勃兴之际,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方式却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高校应针对市场潜在需求和政策变化规律,在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尝试进行设计人才需求多方向、多层次的办学探索,从而形成系统的高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培育模式

设计教育作为创意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实现。目前,设计教育正在成为产业领域价值提升的重要砝码之一,它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带动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为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能力的创意型人才,从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因此,高校应针对市场潜在需求和政策变化规律,在现有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尝试进行设计人才需求多方向、多层次的办学探索,从而形成系统的高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创意产业的中国之忧

反观中国30年来的生产加工大国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大多是在为别人进行产业链中的基础加工,而并不拥有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由此得到的经济回报及真正的核心价值是非常低的。作为世界生产加工大国和潜在的世界经济大国,除为世界进行基础加工以外,我们还应当拥有自主创新及核心价值的主导经济。因此,在发达国家再次进行全球资源整合、重新分配与共享资源之际,要加快“创新中国”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培养出大批创意型人才,实施创意优先的发展战略,防止在更高层面中为发达国家所掣肘。从根本上讲,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缺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

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非物质社会的到来,正在使设计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以创意产业作为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的战略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1.创意产业促进艺术设计学科的高度交叉渗透

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设计学科只有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市场营销、自动化技术等学科广泛融合,并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资源,以高度交叉又高度渗透为基点进行设计创意整合,才能呈现出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因此,设计学科应将整合周边学科资源作为突破口,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成果捕捉,使周边学科资源更好地为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

2.创意产业促使高等设计教育由技能型向创新型转变

我国传统高等设计教育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则更强调学生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的掌握及设计理念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抛弃,而是对高校学生实施在继承中国和世界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多样化创新型教育,从而形成创意文化的资源与土壤,整体提升受教育者的层次并承认和鼓励差别,以适应世界经济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创意产业要求学生具备强型的民族精神

在创意产业中,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打造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既有文化战略意义又有经济现实意义。只有具备民族精神才能凝聚民族力量,才会有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进而立足本国的优秀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自主创新性质的设计作品。

三、高等院校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方式的若干思考

高等设计教育应把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作为发展创意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有重点地发展具有学院和区域特色的专业,形成设计教育的集群性发展。目前,我国创意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等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相当缺乏,亟须大力引进和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获取创意产业研发动势

从各种渠道了解国外进驻中国的各种研发机构,关注动向、建立档案、梳理类别、制定政策,使其有助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在建立我国自主创意经济的基础上,把我国的创意经济置于国际的大环境中,形成与国际互动的创意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之上,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创意产业应优先发展,而设计教育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进步的思想塑造符合理想目标的未来创意型人才。

2.提倡以“课题”代替“课程”的教学新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个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课题教学案例,课题内容是完成一项介绍德国情况的DVD媒体设计作品。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完成除包括影像、文案、整体结构编排、音效设计制作外,还要设计出商品的包装、说明书、宣传册、广告等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要件。这一系列设计要完全按照商业成品的标准进行,作品完成后将出版发行。我们可以看出,该设计课题不仅完整、系统,而且具有极大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课题”代替“课程”的教学方式,无疑强化了学生的系统化设计意识、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确立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较大的空间。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即以系统的课题为核心,有机编排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设计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系列化的课题,也可以是基于设计程序和方法论的教学课题,它们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工程技术、市场推广等。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具针对性。

4.鼓励“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新途径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而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同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学生的个性思维之门,启迪学生才智的发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则使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问题的提出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而非标准答案的给予者。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使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由此调动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方法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对全院骨干专业教师进行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系统培训,在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中已经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途径,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5.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对于教师来说,个人素质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的传授是一时的,而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则是终身的。实际上,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创意人才的人文基础。我国许多著名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开设了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论坛并增设文史课程讲授。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所以,作为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应该不断补充学术营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创意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瑞忻.论创意产业视野下交叉型人才的培养[J].装饰,2008,(9).责编:博雅

猜你喜欢
创意产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