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

2009-04-01 06:38侯丙孬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侯丙孬

摘要:大学哲学教育的目的是要经过哲学素养的培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人格境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洛阳市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接受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其中的科学精神,建立起科学的理性,把具体科学知识中潜在的科学精神升华为哲学自觉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哲学素养;哲学教学

哲学素养是一定的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整体,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哲学素养的培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人格境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关于大学生哲学素养的调查

我们对位于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3所高校的270名大学生发放了《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问卷表》,调查对象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收回问卷267份,收回率为99%,有效问卷100%。

关于大学生对哲学概念、哲学用途和哲学知识的理解。调查结果发现: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认为“哲学是处世方法和态度”的人数最多;认为“哲学是抽象、高深的理论”位列其次;认为“哲学是政治教条”的人数最少。超过五成的理科生认为“哲学没有用”,而在文科生中认为哲学“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人数最多,占46.9%。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对哲学显然存在着“哲学无用论”“哲学万能论”两种倾向。超过五成的大学生只知道1~5个哲学家,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能够写出10个以上哲学家的名字。

关于哲学素养调查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态度。第一个问题是“根据你的偏好,对生活的看法排序”,结果发现,大学生最赞同的是“生活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分别是: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一种使命”“各种关系”“一种艺术”。第二个问题是:“以前考虑过人生目的吗?”只有不到四成的学生表示“认真思考过”,而超过五成的学生表示“偶尔想过”。第三个问题是涉及人生意义的,认为“人生意义就是信仰”的占最多,其次是“对这一问题说不清楚”,而占最少数的是“子孙后代”和“没有意义”。第四个问题是涉及大学生处世原则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处世原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最多,超过五成。

关于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的调查。大学生信仰排在第一位的是“共产主义”,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己”。有将近三成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能赋予生活意义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最美的是美好的心灵”,只有7.9%的大学生认为“最美的是美女或俊男”。

关于大学生哲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多数大学生看过的哲学书籍不超过10部,认为哲学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些关系,但关系不大”。大学生对哲学课的评价不是很高:完全同意“授课内容充实、新颖、信息量大”的仅占到6.7%;完全同意“哲学教学锻炼了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也同样只有6.7%;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所用的教材适合自己主动学习”的占到25%;只有5.6%的学生认为“通过对哲学课的学习,我对哲学更加感兴趣了”;有36%的学生认为上过的哲学课“内容空洞”;大部分学生表示会视情况选修哲学课程。

二、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教材的问题。多年来,中国大学哲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几乎成了概论+通史(或断代史、专史)的模式,哲学教育往往成了一种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获益甚浅。大学哲学教材内容普遍陈旧,没有很好地反映时代精神;从体例和教学方法来看,教材缺少创新思维和怀疑精神的引导,更多的是告诉学生一些现成的结论。

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学习哲学的唯一途径,传统的考试形式则迫使学生像背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和历史年代那样牢记概念和原理的条文。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是与哲学本性相背离的。

关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反理性思潮,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首先考虑的就是未来就业,认为“哲学解决不了工作问题”,这样的观念就使哲学课成了一门“自己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学”的课程。学生对哲学课不感兴趣,所以也就谈不上哲学素质的提高。

关于哲学学习的认识问题。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合作前景非常大,比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提出的问题都具有哲学的性质。我们的社会建设正在寻找新的道路、新的生活意义,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性质。实际上,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哲学选修课的热情很高,有不少学生甚至表示愿意放弃本专业而改读哲学专业。

三、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

关于哲学课课程设置的改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广大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开设大量哲学类必修课程,但是可以开设一些哲学选修课程。以现有哲学课程为基础,可增设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技哲学、美学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等选修课。不同课程可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如美学哲学主要面向艺术类学生,历史哲学主要面向历史专业学生等。某些哲学课程,也可以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灵活进行。哲学学科单独组织或联合其他人文学科组织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围绕哲学与生活、科学与文化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展开,学生听完全部讲座给予相应的学分。开辟哲学第二课堂,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经典哲学著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意识;同时,开列大学生必读经典哲学著作书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读完其中的一部或几部。

关于哲学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哲学品格、哲学态度、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从而体现出哲学的辩证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哲学的品格。哲学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因而学习和研究哲学,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和哲学的精神。学习哲学的关键是学会哲学思考,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那些晦涩的哲学理论,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把大学生带入哲学思考的境界。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互教、平等切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理论和现实提出问题,鼓励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和争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推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不但鼓励学生课堂上多提问题,还倡导学生在课余跟教师展开讨论。针对哲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专门组织若干节讨论课,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准备,写成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组织讨论。

关于哲学课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试题除了有一定数量的客观题以外,还应有一定数量的主观题,可以把口试、笔试、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考试和考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考核大学生学习哲学的效果,除了考查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看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重点放在应用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哲学论文的写作训练,考试可采用撰写哲学论文的方式。

总之,大学的哲学教育,应使大学生对自己学过的具体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的洗礼,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在接受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其中的科学精神,建立起科学的理性,把具体科学知识中的潜在的科学精神升华为主体的哲学自觉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湛.哲学素养的培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陈志良.思维的建构与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