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尊重学生

2009-04-01 06:38聂冬栋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个体差异尊重主体性

聂冬栋

摘要:辅导员的教育活动是双向的,学生要尊重辅导员,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具体包括四点内容: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四是尊重学生的情感。这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关键词:辅导员;尊重;人格;主体性;个体差异;情感

辅导员的教育活动是双向的,辅导员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才会卓有成效。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尊重学生是当好辅导员的一把钥匙。那么,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辅导员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初步形成,独立性和自觉性也已达到一定水平。升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不同于高中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他们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辅导员是学生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年级的中心与灵魂,需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辅导员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集体,才能把年级管好。

在新时期,要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辅导员除了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辅导员对学生尊重、信任、激励和引导基础上的。辅导员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辅导员只有热爱、关心和爱护学生,彼此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才能取信于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产生“期望效应”,防止“意义障碍”。因此,辅导员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扭转包揽一切的做法,增强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班级管理。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责任,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希望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他,而不是以命令的方式来教育和管理他。辅导员如果总是居高临下,或自视比学生“高一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将会遭到学生的抵制和漠视。因此,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宽容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以发展眼光来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尊重学生的人格,辅导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与学生平等对话,交代学生任务时使用“辛苦啦”“谢谢”等礼貌用语,能让学生体会辅导员对他的尊重,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2)在班级管理上,要发扬民主作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3)以宽容的心态处理学生非原则性错误,以发展的眼光来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4)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态势,激发学生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足以管好自己,不再需要和依赖辅导员,对管理工作反感,对辅导员有心理疏远、对立和不信任感。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本举措,就是要求辅导员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能动性、参与性的主体,是接受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体,如果班级管理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不会取得好的成效。也就是说,要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成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两个方面采用不同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在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时应贯彻“导之以行”的原则,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指导、约束、控制、规范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管理时贯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采取引导与疏通相结合的办法,而不是“管、卡、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树立自强、自立、自律的观念。只有这样,辅导员管理工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个性教育”就好比“根雕艺术”。当前,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条件的不同会呈现出个体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人际交往、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辅导员应该慧眼识英才,能够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能优势及其发展潜质,给每个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发光。在班级管理中若有可能,可采用干部轮流或竞争上岗。对于调皮的学生,切不可一叶障目、全盘否定,他们往往思想大胆,创新意识强,辅导员若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仅仅有助于良好集体的形成,更有助于激励学生奋进的信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四、尊重学生的情感

情感往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只有通过情感渗透,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辅导员是教育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教育的被管理者。在这个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教育管理的对象乐于接受教育,辅导员和学生就要建立深厚的感情、融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如地接受教育。如我班一名热心负责的学生干部因感情受挫,对班级事务的热情骤然下降,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对她进行批评,而是在尊重她感情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谈心,引导她处理好个人感情与学业的关系。不久,这名学生逐渐调整好了状态,又如过去一样,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激情。

青年学生的情感是纯洁的,不能任意践踏。如果辅导员尊重他们的情感,同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由于不尊重学生的感情而伤了学生的心,那是很难补救的。因此,辅导员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还要从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给学生创造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和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条件。学生体验了被尊重、理解、关心、依赖的积极情感,才会把你当成可敬、可亲的师长、朋友,打开心扉,倾心而谈,从而在班上形成自然的向心力;否则,就会拉大师生距离,产生隔阂,轻则怕你、躲你,重则直接与你对抗,使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总之,辅导员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树立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观。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辅导员不仅需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要自觉消除或纠正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出现管理疏漏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将对学生的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朱为鸿.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3]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2006,(2).

责编:博雅

猜你喜欢
个体差异尊重主体性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