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哀叹”的心理探析

2009-04-01 06:38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生

邓 勿

摘 要:受长期以来轻农观念的影响,农科专业学生大多会有失望、自卑、“学农哀叹”等种种不健康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学校的招生质量。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消除“学农哀叹”心理,提高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大学生;农科专业;心理问题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报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科专业志愿情况的统计发现,农科专业志愿填报率高的约30%,低的仅有百分之几,其余的学生都是靠专业服从后调剂甚至降分录取进来的,因此这些学生大多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学或厌学的情绪也相当普遍。基于此,我们日前对农科专业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希望通过探析“学农哀叹”心理,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一、调查的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农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后,笔者对农学、园艺、环境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式与半结构式的访谈方式,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信息。

对志愿的填报情况。高考志愿将农科作为第一志愿的几乎为0,而作为第二、第三、第四志愿的则占43.6%;服从调剂而进入农科专业就读的占53.7%,降分录取的占3.6%。

对专业的兴趣。“喜欢农业,好好学习”的占6.9%,“既来之则学之”的占26.2%,而“不感兴趣,以后要改行”和“迫不得已、无奈”的则占66.9%。

对学习的要求。“认真扎实学好各门课程,尽可能拓宽知识面”的占22.4%,“只要及格能拿到毕业证书就行”的占56.3%,“没什么学习动机,只为了应付本专业考试”的占21.3%。

对就业的信心。“对今后从事农业工作充满信心”的占5.4%,“毕业后再考虑”的占31%,“以后要改行”和“毕业后不知从事什么工作”的占63.6%。

对从事农业工作的看法。认为“农业工作太辛苦,不愿在基层工作”的占45.4%,认为“所学专业没有用武之地、没前途”的占28.2%,“国家说重视‘三农,而现实中坑农现象却时有发生,因而对农业失去信心”的占26.4%。

二、结果与分析

当今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学农哀叹”心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学生尽管热爱农业,能认识到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因为担心工作不好找而感到前途渺茫。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农业不太感兴趣,认为学农没有前途,自己进入农业院校是入错了门,因而“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积极性不高,内心始终有力争改行的打算,对待专业学习敷衍了事,而将主要精力投放在专业课以外的学习上。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填报志愿时的盲目

农科专业学生大多都是调剂、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可见,多数学生进入农业院校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这类学生大多一进校门就有抵触情绪,进而产生“学农哀叹”的心理。

2.学生认知上的定式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农业是和苦、累、脏联系在一起的,加上社会对农科专业的一些错误看法,使得一些学生一入学就认为农科专业“就业差、待遇差、名声差”。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的看法,使他们产生“学农哀叹”的心理。

3.农科专业就业前景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将来的就业。因此,当问到“毕业之前,你考虑最多的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回答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但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使得农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向、选择机遇、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比不上其他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重了“学农哀叹”心理。

4.学生自身认识的因素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程度决定着这个人的心理状况。自我认识清楚,才能看到个人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给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由于许多在校生自主意识不强,对专业不了解,所以外界对他们所学专业的看法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当今社会,认为学农没有出息的大有人在,农科专业大学生如果经常接触这类言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探讨和建议

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轻农观念,致使农科专业学生产生了失望、失落、“学农哀叹”等消极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农科专业宣传教育,使学生的心态日趋稳定

新生进入大学后,学校要对他们进行认真细致的入学教育。针对新生中存在的一些不端正的专业认识思想,学校要进行专门教育,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设置及发展状况,使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学专业前沿问题进行大讨论,以此激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的心态尽快稳定下来。

对于“学农哀叹” 消极心理特别严重的个别学生,教师、师兄、师姐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思想交流,让他们对专业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如果一时改变不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要让他知道,“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或者让他们知道,“专业与就业不一定要对口,将来我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进而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2.加大对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消除“学农哀叹”心理

当下,许多人都对农科专业有误解,认为农科专业学生没有前途、工作待遇低等,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了让学生不受或少受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学校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对农业的宣传力度。

一是党的基本政策。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靠科技,靠拥有知识的农业科技人才,更必须依赖于农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这些论述无疑为农科专业学生指明了个人奋斗和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场所。未来农业是一种现代化的模式,农科专业大学生不应该有自卑心理,而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是定期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或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认真规划人生。

3.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农业院校应积极对专业教育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使教学、科研与生产服务密切结合,进而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心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调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专业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不了解,即使了解,也是一些表面性的或是道听途说的,缺乏更深入的认识。要想改变他们在认识上的偏见,就只有让他们亲自去参与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感受农科专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参观创业校友的企业等富有特色的团队活动,了解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加深对农科专业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更新就业观念,消除“学农哀叹”的消极心理和“毕业即失业”的心理阴影,提高就业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惠东,何小佳.农科专业大学生心理状况探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杨海明,王志跃.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J].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

[4]吴洪艳,赵玉芳.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J].南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