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为学校教研添活力

2009-04-08 09:36杨建亭
中小学校长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研组课题教研

杨建亭

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而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培养和发挥,离不开其所在教育集体的整体教研环境,尤其离不开教研组这个微型教研集体的多重影响和辐射。我校尝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微型课题研究,通过教研组这个小集体来锻造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教研水平以及教研组的团体教研能力的提升,最终为整体教育教学服务。

一、扫描教育教学原生态,及时提炼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从哪里来?俗话说:问题即课题。放眼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凡是有学生的地方就有研究课题。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只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中间,就习惯性地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孩子的所需所急所难。回到办公室,也习惯性地聊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大家以一种拉家常的方式走进交流探讨的空间,从中发掘有价值的问题,加以提炼作为微型课题。

1、从学生生活中提炼课题

例如,四年级语文组的一位老师课余时间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她在经常走近学生、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原本课堂上无精打采的部分学生一到下课时间,立即就兴奋起来,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姚明、刘翔,互相交换卡通图片,积极翻阅漫画书……其他教师也深有同感。怎样才能将学生喜爱的这些课余生活作为他们学习的“起跳板”?经过商讨,他们确定了“七彩小爱好,语文大世界”的微型课题。品德教研组也确立了“走进生活,塑造良好品质”的微型课题,建立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生活之间良性结合的通道。

2、从课堂教学中提炼课题

比如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发现现行小语教材中有一些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名作家的经验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等交融后的复合体。大到一篇课文、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孕育着深邃的意境,包容着作者的匠心独思。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而小学生由于阅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又多立于文外,时空差、情感差、情理差,给阅读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能否寻找一种缩小这种差异的教学方法?于是,他们又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课题“‘假设导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如一年级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深受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于是他们就确定了“从训练数学语言入手,促进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微型课题。

3、从谈话交流中提炼课题

不管是在年级组、学科组,还是班级组、办公室,教师之间总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比如:班内个别孩子书写速度太慢,课堂小测验总是做不完;批改作业占据大量的工作时间,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研究;体育课学生课堂纪律差,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科学课堂学生不会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等。于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转变方式,让学生自主改作业的尝试”、“体育室外课注意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等便又成了语文、数学、体育、科学教研组新的微型课题。

4、从自我完善中提炼课题

老师们在读书、学习后,用其中新理念、新方法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时,常会有所疑惑,这时便常常会发现新的微型课题,比如“培养情感意识,激活课堂阅读教学”、“从习惯入手,培养三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等,就是教师在品读教育书籍后产生的新课题。

微型课题附着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多探讨、多感悟,就会发现取之不尽的课题资源。教无止境,微型课题的研究也永无止境。

二、采取多种教研方式,灵活展开微型课题研究

面对丰富多彩的微型课题,教研组可以采用多种教研方式,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教育环节、因教制宜地开展研究,使课题深潜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以求取得最好的研究效果。

1、并列式教研

教研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都会有所疑惑,而“困惑”常常产生于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么多有价值的课题,如果每个人都一一进行探究,就会太牵扯精力,影响日常的教学。这时,可以把课题列出来,组内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抓取一两个,大家分头研究。比如作文教学难是大家的共识,有的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其他教师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确立“以想象促习作水平的提高”这一微型课题,分头研究。有的老师从“用教材教,实现迁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即利用教材,挖掘其言虽尽而意未穷之处,加以拓展延伸,或角色转换再造情境等等;有的老师则进行“开拓视野,丰富想象”方面的研究,定期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丰富表象,或捕捉即兴因素,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等;有的老师开展“童话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通过让孩子补写童话,创编童话等形式为学生构筑一个在童话中快乐飞翔的全新世界。大家在一个起点上齐头并进,共享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课题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研讨式教研

有时,组内某一位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先期关注和研究,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一定的困惑。这时可以采取研讨式教研,即召开研讨会,由这位教师作汇报交流,大家共同研讨,确定其可推行和持续研究价值。例如,三年级数学组的一位老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对同是一节课经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师执教,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率先进行了“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有机结合”的微型课题实验,提倡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列出的教学目标兼顾自班学生的总体学习状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倾向性地进行设计,使本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避免那种不顾学生的发展状况,过分追求华丽包装的课堂设计。其他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感悟,在肯定这一课题研究价值的同时,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出可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3、集中式教研

有些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带有普遍性,轻描淡写式的研究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研组可以适当延长它的研究周期,把它作为一个教研主题或研究专题,利用学校正式的教研时间进行集中式教研。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研讨,直至将它结题。例如,一至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都相机开展了“如何利用生活学数学”的微型课题研究,大家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与生活的双向影响、巧妙利用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看似小课题,实际影响着教师的大课堂,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综合式教研

有些课题仅仅靠一个教研组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我们就采取跨组教研或者网上教研等方式,实现课题研究的最优化。例如,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中出现不少和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语文组就邀请科学教研组联合进行教研活动。从挑选关联语文和科学的课文到制订教学课题、从讨论两个组的探究话题到落实活动,大家打破学科界限,走到一起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果某一个课题校内解决不了,还可以利用网上教研博客、专业教育网等教研平台与同行们探讨学习。多种教研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课题为教学实践服务,教研水平逐步攀升

大量的小课题研究,使得学校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它促进了教研组内部和外部的教研微循环,让每一位教师都以研讨者、实践者的身份站到了教研平台,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感和事业成就感,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提升教研组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通过一系列的微型课题研究之后,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了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不良倾向。

2、提升教研组收集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如同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时时冲击着教师的心灵。密集的信息接触得越多,产生的困惑就越多。如何搜集、整理和提炼这些教育信息是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考验之一。在开展了大量微型课题的研究之后,教师们普遍都提高了捕捉教育问题的敏感度,能够从大量的教育信息中迅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展开有效的研究。

3、提升教研组进行综合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研组每个成员都进行了大量的微型课题研究,因此,大家逐渐拥有了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这使得学校《语文生活化》、《阅读中外经典》、《构建立体互动德育网络》、《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等大课题的研究也开展得非常顺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教研教改的主力军。

可以说,微型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教改工作的重要一环,它使教师在一个较低的教育平台上迅速地进入教育研究状态,有效地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带动教研组的教研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教研组的教研活力,最终也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攀升。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教研组课题教研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