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价值引领 促进有效学习

2009-04-15 08:10屈佳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长方形算法错误

屈佳芬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重视,课堂气氛民主开放,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在赞赏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忧虑:我们的课堂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尊重?请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案例:

老师出示题目并提出要求:这是一块长方形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请你先独立计算它的周长,再在小组里交流,看谁的算法多?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26+26=52(米) 14+14=28(米)52+28=80(米)

生2:26+26+14+14=80(米)

生3:26×2=52(米) 14×2=28(米)52+28=80(米)

生4:26+14=40(米) 26+14=40(米)40+40=80(米)

生5:26+14=40(米) 40×2=80(米)

生6:26+26=52(米) 14×2=28(米)52+28=80(米)

生7:26×2=52(米) 14+14=28(米)52+28=80(米)

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地边板书边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想到的算法越来越多,直到黑板写不下了,老师才说:“你们想到的办法真多啊!老师感到高兴!你们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虽然不同,结果却一样,说明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今后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计算,好吗?”

透视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仅有这些个性化的想法就足够了吗?面对这些个性化的想法,教师应该怎么办?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引领的问题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认为,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那么,教师怎样在动态的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呢?我认为以下策略不可少。

一、适时点拨,引领学生有效探索

点拨是一门艺术,古人曾有画龙点睛的例子,可见点拨得好会出神效。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巧妙点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

1.在选择方法时点拨,促形式走向实质。新课程提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多样化呈现后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对一些个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引领学生从形式走向实质,这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责任。前面所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师价值引领偏差的例子。学生交流中的七种方法经仔细分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长乘2加宽乘2;一种是长与宽的和乘2,其余的算法只不过是运算技巧上的改变,况且这两种方法也是根据周长的意义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最终还是一个如何简便计算的问题。因此,在这七种方法出现之后,教师就应适时点拨:你认为这些方法有什么内在联系?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通过点拨,学生开始冷静地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接纳别人好的算法。这样就实现了过程性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的融合,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比较过程中排除一些表面现象,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实质!

2.困惑时点拨,使迷惑走向顿悟。波利亚说过:“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立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帮助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因此,当学生独立思考有困惑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帮助其从迷惑走向顿悟。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12根小棒(每4根小棒同样长)摆出6个长方形(小棒的连接处用橡皮泥),看看能否摆出?学生面对这一题目,虽冥思苦想,却仍不能摆出。我知道他们是受平面图形思维定式的影响,找不到正确答案了。于是我点拨道:如果不将这些长方形放在一个平面内,可以摆出吗?试试看。学生猛然醒悟,尝试着转向空间结构去探索,顺利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的点拨、启发,使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必要讲解,引领学生走捷径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授,否则就是接受性学习。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后,问题回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急得满头大汗,表情尴尬,或者就是课前打好“埋伏”,来个假探究。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前过分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出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解不能否定,因为它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排除“伪探究”的现象,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有着较大的作用。如,我上的一次公开课——“圆的面积”,从复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式入手,过渡到学生提出是否也可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我暗自惊喜,当即加以引导:你们这个建议真好。下面就请你们用手中的圆动手操作,看看是否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认真地探索,时间1分钟1分钟地过去了,学生的探究仍无进展。最终,一位学生轻轻说道:“老师,圆是无法变成长方形的,因为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这时,我才意识到班上的同学是无法探究出来的。怎么办?只有我讲了。于是,我出示课件并伴之解说,学生看得真切、听得清楚、学得踏实,很快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课后,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一方法,一般学生确实无法想到,古代科学家也是费尽心思才找到这个答案的,我们的学生怎么能在几分钟内顺利探索出来呢?这说明必要的讲解是非常可取的,它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方向,自主探索有目标,合作交流出成果,使学生探索过程压缩,探索时间缩短。

三、艺术纠错,引领学生错后“长智”

错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天都可能发生,学生出错本很正常,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分析和处理。在一些公开课上,不少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总是说,这是你的意见。我尊重你的选择。这也是一种价值引领旁落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要不要民主、尊重?当然要!然而当学生的回答明显出错时,你还在搞“假民主”,岂不是将其引入歧途?因此,我们要艺术地析错、纠错,引领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我们说要“艺术地”纠错,是强调要针对出错的对象、错误的类型巧妙地处理,使其成为教学资源,体现教师引领的价值。如,学完“两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3位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每顶帐篷最多住6人,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我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发现,近三分之二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于是,我板书了横式和竖式,故意不写答案,问学生:“像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唰的一下都举起了手,我及时表扬他们:“你们真聪明,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除法的笔算方法,计算准确无误!”学生一听,都喜滋滋的。我又适时问道:“到底要搭几顶帐篷呢?为什么?”有的说10顶,有的说11顶。我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到底应是多少顶呢?答案一致后,我请原先算错的学生说说理由,他们都能真切理解到:剩下的5人也要住一顶帐篷。我再次趁热打铁,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了55元钱去买苹果,每千克苹果6元,最多可以买几千克水果?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引导学生与上题对比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何时要“进1”,何时要“退1”的原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首先是肯定他们正确的一面,然后把错误的“绣球”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比、辨析,在析错中增长知识,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曹文◇

猜你喜欢
长方形算法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小长方形找朋友
巧替换,妙解答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寻找图形中的比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怒”与“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