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2009-04-27 10:42
网络传播 2009年4期
关键词:温总理网民群众

总理与网民交流的政治生态

雷振岳

温总理与网友的在线交谈,已远远超越了经济意义、精神意义,而成了良性政治生态的标准。

首先是对一线民声的倾心关注。如果说忙碌,13亿人口的国家总理绝对是日理万机,可温总理还是抽出两个小时和网友积极交流。总理在网上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基层信息。将群众意志转化成政府意志和社会发展意志,推动工作积极发展。

总理还能如此重视民声,体恤民情,那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官员,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理所应当多当群众的小学生,多让公共决策、政府政策和群众进行互动交流,多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多让政策符合群众心声。可看看现在的下基层,乡长镇长下基层都成为一种奢侈,如何了解民生呢?基层官员应多学温总理,眼睛向下,关注民声,注重民情,这种“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法宝不能丢啊!

其次是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事物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成为群众发表见解、张扬公民性格的公共平台,成为公共声音的集大成者,成为社会客观存在的映像。不否认有些网友的言论尖锐、尖酸刻薄,但这又有什么呢?这是公民的话语权,是精神个性的一种张扬,也是社会充满活力的一种表现。所以,经常上网的温家宝总理非但没有觉得“异样”,反而充分吸纳,取长补短,客观对待:“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

可在我们身边,不会上网、没有上网时间的官员仍大有人在。他们更习惯于传统政治体制中的汇报和书面问答,不习惯、不善于汲取这种新舆情,“互联网太繁杂,不值得信任”,“网友言论愤青情绪太多”等。他们只看到了负面,而对于正面重视度不够高,说到底,这仍是一种行政闭塞。他们更应“行政换脑”,多注重网络舆情发展,学学温总理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是对坦荡沟通的积极倡导。温总理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然是沟通,就说真话,政府有什么顾虑,什么要求,什么想法,什么困难,都讲出来,不必讳言,不必躲闪,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流动成了一条流动的河,时时刻刻有新的活水注入,就能保持永久的清澈见底。在线沟通成了交流思想的新载体,成了取信于民的好机会,成了不良思维的润滑剂。

可总有官员对互动和沟通不感兴趣,或者自以为是,一手遮天,违逆民意,独断专行。就是公开了,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官话,让人讨厌。总理都与网友交流,表明现代互联网已经发展到可以让社会公民积极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阶段。温总理“坦荡沟通,问心无愧”,应该成为这些官员的榜样。

开明的领导,开放的网络

刘君

2月28日15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了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目前,新华网论坛页面显示提问帖文已超过15万。

网友“无线风压监测仪”问道:“温总理你好,古有康熙微服私访,今天微服私访是不可能了,因为有电视,大家都认识你,并且有许多人不想让你知道内情,我认为通过网络这种形式,与百姓交流非常好,可以让总理真正知道百姓心声。”这位网友不仅道出了中国网民的心声,也还是很了解互联网的。

第一,网络是具有虚拟性的,上网的人大都用网名,俗称“穿马甲”。正是这种虚拟性,使腐败官员对举报者的报复无处下手。正是这种虚拟性,使心存顾忌的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这可以说是网民利用虚拟的网络,“隐服”发言和举报。

温总理也是网民,在2005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温总理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看来,温总理早有上网“微服私访”的习惯。是网络的虚拟,让网民的言论变得的更真实,也让温总理的网上浏览更有意义。

第二,网络具有无国界性和互联性。从哪里举报腐败,世界所有能上网的地方都能看到。地方上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网上很快就传开了,而且那里的网民——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都能当个“二传手”,发到任何的网站——不只是当地的。所以,想删除都来不及,想封堵也不可能。这几乎把一切公共事物都晒在了网上,也就是晒在了阳光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了网络的存在,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惧怕网络反腐的力度,打消了贪腐的念头。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包括胡主席、温总理在内的中国领导人,以及各级纪律检查部门都很重视网络舆情。胡主席到人民网时,在线和网民交流,今天,温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也上发展论坛和网民互动。这种示范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定能推动各级领导上网了解民意,一定能推动网络反腐的进展。

匿名上网增强了网络的虚拟性,但虚拟也有虚拟的弊端,一是执法者不容易联系到举报者,以便尽快掌握腐败者的证据。二是,助长了不负责任网民传播流言,甚至进行诬告。虽然,实名制将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看,网络的虚拟性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网络的作用决不是虚拟的。汶川地震时,来自汶川的大二学生张琪就利用互联网发帖帮助我们的空军直升机找到了降落点。今天,网络正把一个个真相揭示到大家眼前,把一个个贪官拉下马,也是网民的锲而不舍,推动了现实中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

有我们开明的国家领导人,有开放的互联网,我们国家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整顿网络低俗之风应为常态

龚明俊

众所周知,网络如同核能,是把双刃剑,危害与机遇并存,诸多顽疾难治。而这场旨在“不留死角”的网络大整顿如同一场雷霆之雨,对于饱受低俗化问题困扰的网络世界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同时,对于发展态势惊人,并将进入新的发展纪元的中国互联网无疑也是场恰逢其时的及时雨。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同时,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互联网实用型应用率大幅增长,而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重要转变。在这个转折时期,政府对网络适时的宏观引导,及具体强力的管理起着及其重要的规范导向作用。并且,打击娱乐化的低俗内容,不仅适时推动网络的这一转变,更对占网民80%的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

整顿行动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规范互联网的决心。整顿检查是地毯式的,境内外许多著名的商业综合网站、搜索网站的大名在“黑名单上”赫然醒目,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的问题网站像被拉出土的一串串土豆一样,被分批曝光,责令整改。整顿是专业化的,曝光具体明确到栏目内容,并且判断标准是明确详细的,整治的网上低俗内容主要包括:涉及色情的内容,如直接暴露和描写人体性部位的内容、情色动漫;涉性内容,如以庸俗和挑逗性标题吸引点击的内容,非法性药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等相关内容;侵害人身权利内容,如恶意谩骂、侮辱他人等的内容,恶意传播侵害他人隐私的内容;以及宣扬暴力等内容。

尽管世界各国网络文化不尽相同,但各国对于网络文化对本国社会、本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早有共识的。党的十七大正确而及时的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其中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网络文化。我国的网络文化失去这个特色,就失去了民族性,网络发展会迷失方向,危害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这些,一直致力于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世界,对网络的管理力度与强度是逐步加大的。尤其是过去的2008年,政府做了许多努力,如出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加大了网上“扫黄打非”力度,全年共查办网络“扫黄打非”案件1848起。此外,还着力遏制网络色情小说传播等。

从政府在这场整顿行动中的种种表现看,政府对网络的管理在向迅即、精准、高效方向发展。可以说,与较早时候比较,政府管理在成熟化、常态化,而这种常态化是制度化的,是以依法管理为前提的。建立文明健康的网络世界,宏观上需要政府的行政监督管理,微观上需要法律完善、行业规范与网络自律,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力,多方共同发力,形成的合力必能推动网络世界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为政府加强网络整顿力度鼓掌欢庆时,我们也应蓄势准备参与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

猜你喜欢
温总理网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2.9亿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