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与中专生人格塑造

2009-05-13 08:34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人文笔者

陈 青

一、当下中专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拯救时机分析

“人格”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一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一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照当代中专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没理想、没抱负,学习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行为散漫,思想怪异,甚至麻木无知,品行恶劣,心中无长辈,目中无法纪,人格缺陷,道德缺失。

1.客观现象与主观教育过失的原因。(1)生理过渡性:中专生入学年龄大概有90%为17岁,他们的生理趋向成熟。体征转型的困扰,“骚动的心”与社会制约的矛盾,家庭教育的主观过失——错过了最佳的辅导时机,使得许多青少年出现过激的青春叛逆性。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正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中专生,心理尚未成熟,有的却已经扭曲、变形。(2)社会角色的过渡性:绝大部分中专生第一次离家住校,置身新的环境,不知所措。与舍友、同学的磨合力差,独立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处处碰壁,原本在家庭的至尊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群体生活中的不时碰撞,使得他们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滋长出许多的烦恼,处事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2.再也不能错过的成“人”时机。(1)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觉需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物质生活的富足给新一代孩子的健康体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个校园食堂伙食荤素的讲究,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营养取得了均衡。但一时的唇齿之美,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指出在“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人就有“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追求,希望自己最终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2)成“人”导向的重要性。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提出过很多精到的教育理论。他曾说“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体”,“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中专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过渡性,决定着中职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育人”任务的紧迫性。

二、中专生现代健全人格的塑造工程与语文教育

1.语文担当着人文教育的重任。语文不仅是最基础的学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人格的建立健全等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专家指出,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2)语文自古就担负着育人的使命。第一教育家孔子言传身教,德育为先,礼乐教化,培育弟子三千,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之后,儒家学派循着孔子倡导人文教育,宣扬道德人格,孟子赋予教育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人格目标;荀子强调人格修养“自禁”“自止”“自行”的自觉性,强调“积善成德,神明自得的圣心思想”,及道德智慧后天学习的可行性等。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基本上贯穿着中国自古而今的语文教育教材,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提供参考与借鉴,发挥着它积极的意义。

(3)现今社会,语文仍是人文教育的一门核心科目。一所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忽视了人文的教育,那么,它终将是一败涂地的。1988年1月,曾有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008年至今余温犹存的“论语热”,印证了这点。近年,有专家在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会议上发言,表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为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语文仍处于本民族各核心学科之核心地位。社会愈是发展,人文教育愈是重要。

2.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育任务。中专生毕业后,绝大数直接走向社会,这决定着中职学校教育技术与能力教育的取向。中专生流向社会之前,教育工作者首先得造“人”。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可以是好医生、好统治者和好语法家,但没有美德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人才”首先得是一个人,精神富足,灵魂充实,心灵洁净,情感忠诚,头脑清醒。而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人”的教育,唤回“人”的良知的教育。

(1)语文教师——多功能角色。中专生初次的寄宿生活,往往会“遭遇”到数不尽的生活难题。身体不适了委屈抹泪,没选上班委了失落消沉,丢失了东西难过沮丧……许多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儿,对刚出道的中专生而言却是重大的损失。语文教师逻辑思维的清晰、言谈举止的得体、公正无私的处世态度、善解人意的悟性、宽广的心胸、淡泊的心志等等,往往优先赢得学生的信赖。近几年来,网络QQ和电话通讯等,已经成为学生向笔者倾吐心声不可缺少的工具,时常有学生跟笔者进行心理的、生活的、情感的、就业的等各方面问题的探讨,笔者几乎成了部分学生的生活向导与心理医师。也正是与学生同担忧、共喜悦的真诚,使得笔者给许多走上社会的昔日学子留下温馨的记忆,尤其是那些金不换的回头浪子,在若干年后与笔者握手言表的霎那间,一次次都难以抑制地令人热泪盈眶。

(2)素质教育——“培”的角色。中职语文担当的主要是“培”的份内活儿,在家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栽”好了的基础上,即根正苗红了的情况下,对中专生进行扶植,施行有计划的人格塑造。因此,有别于中小学的基础训练,中职语文教育不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形式上特别显得教无定法,而教学内容上特别偏重素质教育。笔者在每学年初必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教学导向,拟订授课计划,并作为理念贯穿始终。

3.语文课堂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思、看”等途径,注重礼仪与道德规范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作文教学——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是人格的自我监督、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系统,它对青年整个人格的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从开学第一课《真诚的我》的介绍,到《成长的脚印》《作为学生的我》《我看中专生早恋现象》《给父母的一封信》《我最崇拜的人》《我的职业理想》等,每学年数十篇的习作练习之后,让学生“内省”,认识自己,与自己进行内心对话,分析内心世界,辨别是非,总结社会认知,使自己不但成为观察的主体,也成为自我观察的对象,反省自己过去发生的事儿,并思考自己未来将要做的活动。同时,多次安排观看诸如《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这样的影像资料,观后讨论、抒写感想,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2)诗性教学——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五四”启蒙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提倡以文艺救国,就是通过文艺改变体格健全茁壮而精神愚弱的国民。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感知诗性人生的途径,许多散文、诗歌、小说等不朽篇章的欣赏阅读,是熏染少年少女们不可缺少的材料。“荷塘的月色”“康河的柔波”“故都的秋色”不仅美化了人生,洗涤了心灵,也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有比金钱、名利更让人陶醉的东西。日积月累的文学涵养,无形中改变原有功利的价值观、人生观,唤起了学生对和谐人际、浪漫人生、智慧人生的积极追求。

(3)礼仪情境表演课——传统美德的宣扬。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孟子亦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敬人是礼仪的真谛,礼貌待人、文明待物、诚信做事、和谐合作,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枯燥的说教无法说服学生的心,而富有情趣的生动表演却能够让学生片刻顿悟。每学期的语文课堂,笔者都要安排2-3次的礼仪情境表演课,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编写脚本,分配角色,课外排练,约4周后进行汇演。自编自导自演,其乐无穷,一般有95%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礼者胜》《一个可乐瓶的故事》《问路》《应聘》等具有较高质量的作品,从社交、职场、生活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涉猎,展现了学生创作、表演的智慧,培养了团队的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分辨出了真善美假恶丑。

(4)书本内外的人格典范——塑造人格理想的标杆。内心的修缮,这是高层次的要求,旨意引导学生达到内心的完满、美好。有人曾问丘吉尔:“你认为印度和莎士比亚哪一个更重要?”当时,印度是英国在海外的最大殖民地,丘吉尔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宁愿丢掉五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首相的坚定,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有希望的民族的诉求核心。确实,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灵魂。

①语文教师的人格榜样是活教材。中职语文教师,是住校中专生的精神导师。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不正其身,正人何?”一个自私自利、性情乖张、举止粗鲁、修养低下的人,是不够格称为人师的,即使有教师的名号,在学生面前也绝没有说服力。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前面提到的角色表演能力外,更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明理知礼”“重义轻利”“谦和友善”“内敛端庄”“文明高雅”“超凡脱俗”等,都为学生树立了标杆。从教十几年来,许多已经走上社会的学生与笔者保持着温暖距离的持久性,就缘于笔者作为职业教师的坚持付出与洁身自好的品性。②教材中生生不息的人格典范。中职教材中出现大量的为历史和事实证明具有高洁品性的文人志士,是中专生学习的最好人格典范。从愤投汨罗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弃官归田拒收粱肉的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李白,到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态度、执著而超脱、无往而不可的苏轼,到那一颗捶不扁、捣不烂、煮不熟、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到宁可饿死也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等,他们所闪耀着的无穷无尽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所在。这些人格典范是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专生成“人”的最好教材。

笔者赞同孟子人性本善理论,认为人都有趋善的实质,都有期望完善人格的理想。正向成年过渡的中专生,人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竹兰在“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称,中国现代化之根本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人格现代化。具有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具有道德水平。笔者在孜孜不倦的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保留着这一美好期望,并身体力行地付出实践。当然,塑造中职学生的人格,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方建立统一的教育战线,创造条件,共同研究教学教法、教育对象,同时,家庭、社会也应该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完满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为政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儒家人文教育理念的现代意涵[J].实践与教育理论,1999,(11).

(陈青 福建省厦门市福建化工学校语文组361001)

猜你喜欢
人格人文笔者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老师,别走……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文绍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