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单元资源重新配置的有效性

2009-05-13 08:34俞佼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感教材情境

叶圣陶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1]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反映在单元设置中就体现为:整合教材内容,重新配置资源,发挥单元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其“有效性”的形成机制和实施途径。

一、追求整体效应,优化“结构功能”

著名语文学家于漪讲得好:“课要上得立体化,课前须精心设计,须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2]这个“最佳结合点”应以单元资源重新配置的有效性为依据。

很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对教参依赖心理强,往往习惯于按照教参的单元教学顺序按部就班,讲解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成了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只有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优化内部结构组成形式,整体才会大于部分之和。在单元教学的重新组元过程中,一是要把单元目标和全册教学目标以及整个教材系统相联系,明确各个单元的地位,合理分解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要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先从宏观上作整体把握,找出共性和个性之处,大胆取舍,简化头绪;三是要单元内和单元外相结合,扩大单元容量,丰富课堂内容。在立足整体、体现综合的基础上,应能抓住教学重点,揭示单元要点。

把握整体性为的是凸显单元组元的“结构功能”。此“结构功能”应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依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重新组织,构建上下左右前后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有效内化,帮助学生学活语文。教师应综合课外阅读所得、课堂反思所得、课间交流所得和试卷分析所得,把那些看似芜杂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自己“山寨”的单元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联系较强的知识结构。

二、注重知识迁移,强调“能力功能”

知识迁移,就是指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新旧知识越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知识越是对后一知识产生迁移作用。所以,在单元教学的重新组元中,应有意识地把材料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相同或相似的点衔接起来,把那些有利于知识迁移的规律性东西和技巧贯穿起来,着眼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指导思想是:走出“淡化语法、淡化知识”的误区,充分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作用,同时从思维训练入手,通过单元导读、讲读、自读、自练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如何在单元资源的重新配置中显现“知识迁移”的作用,突出“能力功能”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自主编写单元知识提纲,注重前后迁移和课内外迁移,突出单元组元的计划性。例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着重整理“为”字的用法,就可以联系前面的《劝学》和后面的《鸿门宴》等课文,把“为”字所在的句子一并列出,让学生辨析不同用法,以练带讲,由此归纳出“为”字的用法系统。再如学习一些文言实词时,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做到课内外结合。如理解“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中的“期”时,就要联想到成语“不期而至”,这里的“期”为约定、约会的意思。而在做一些语言文字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难以区别“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时就可以联系课内知识,因为在《曹刿论战》中就有“小信未孚”一句,只要知道了“孚”的意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单元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是一个预设性的工程,也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灵活调整单元构成,科学处理学生课堂反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点”,使重新组元后的单元教学具有强化知识和能力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篇写的是美景,但作者“心中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最终却还是回到不宁静的现实生活中来,全文笼罩了挥之不去的愁绪。学生对这种“乐景写哀情”的写法理解不深,则可从其他单元和课外阅读素材中觅求知识迁移的津梁,进行课堂生成。如可引导学生回忆《醉翁亭记》进行回答。虽然面对琅琊秀丽风光,寄情于酒,“其乐亦无穷也”,但欧阳修被贬滁州,心中自是不舒服的,乐中亦藏着悲。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读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赏析中理解其通过描写暮春三月江南鸟语花香的乐景,反衬其去国怀乡之惆怅的写作特点,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进一步拓展“乐景写哀情”的涵义,把其置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品味《祝福》中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气氛描写,从而得出“用他人欢笑反衬斯人独殒”的结论,理解其强烈的对比效果。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此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则可以取得“一石三鸟”的功效。这样“有效生成、读写互促”的单元组元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所得,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

三、依托情景设计,突出“语感功能”

语感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标杆,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语感教学首先要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而单元教学的重新组元则起到优化教学内容的作用。由于语感具有直观感受性、联想体验性、社会交际性等特点,在单元教学的重新组元中运用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激发其语言情感,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反馈能力,使其在潜移默化和乐学善学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固定的组元方式都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只有从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着眼语感培养出发才能突破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发展”的局面,避免“事倍功半”的尴尬。这就意味着在灵活重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有目的、有步骤、有技巧地带动学生学习的思辨性、沉潜性和自主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活动参与和情景参与避免学习的机械性和盲目性。

在单元教学的重新组元过程中导入情境教学,关键在于钻透教材,从知识关联性、重点集中性、能力层递性三方面构思和优化途径。钻透教材指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无视教材和把教材任意肢解或无效重组教材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立足教材是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剖析、加工,以某套教材为主,借鉴多个版本的教材,设计有机的教学网络,熟悉多个不同的教材重组方式,在此基础上积极创设情境,把看似神秘的语感教学通过单元情境导入、单元情境生成和单元情境训练进行量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反射结构”和“语言习惯”。在具体的情境设计中,一是要充分考虑知识的相似联系和不同联系。如《荷塘月色》就可以与《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秋声赋》放在一起教学,通过诵读来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明确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的区别,并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不同表现方法。二是要重点先行,通过情境的“集中”使学生头脑中产生“集聚效应”,保持记忆的牢固性。如可以把《过秦论》《六国论》和《拿来主义》三篇典型的议论文放入同一单元,通过集中学习深化对议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的了解。三是要突出能力等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语文知识是语感的基础,在单元组元中要从语文知识入手,通过设计感悟、体验、训练、实践等环节使之升华为语感,其间尤其要重视诵读的熏陶作用,要把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化诵读文本和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的诵读文本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的世界”,并通过角色扮演、辩论演讲、校外调查、生活随笔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联系生活,引发其情感共鸣和思维共振,从而使其在动态的单元情境教学中生成语感、把握语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单元教学在改革和实验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单元资源的重新配置应多层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从而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于漪.立体化、多功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J].语文学习,1989,(1).

(俞佼 苏州大学 215123)

猜你喜欢
语感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