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2009-05-13 08:34夏艳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材情感语文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正在经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这应该说是教育的一大进展,但仍严重存在偏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层面的培养与发展的问题。其实,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教师、学生的情感流动,只要教师认真地创设、挖掘,情感教育的功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到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呢?就笔者实践的经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学生、教材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三大主要因素,三者当中,教师最为关键。因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起着主导作用。他可以把握情感教育的目标,协调课堂教学中各种情感教育因素,创造良好的“情感场”,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情知互动”的境界。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具进行情感教育的实体。那么,教师应如何应用自身情感感染学生呢?

1.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应该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能将这种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深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形成巨大的感知力、推动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促使学生情感、智力、个性的发展。热爱孩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而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信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依恋性,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交往,爱教师所上的学科,并积极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

2.亲切的微笑,饱满的精神。笑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能积极热情地感染学生,起到“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使学生如沐浴在春风里,感到亲切、自然、欢乐、温暖,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中。教师良好的仪表,得体的服饰,饱满的精神也能很好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相应的情感。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依据体裁的不同,它们的美各有千秋。散文的意蕴美,小说的形象美,诗文的意境美……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篇优美的散文,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感情,给予美的享受。《海燕》是高尔基笔下很精彩又极富战斗力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其深远的影响,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年龄、性别、种族等,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是美与力的典范之作。多少年来,总拘泥于让学生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而成长在21世纪的学生却始终无法理解和共鸣,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把“海燕”理解成新时代敢于挑战生活、超越自己的强者呢?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无不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小说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和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它对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鲁迅的《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乡间月夜图,回忆了童年时代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篇作品之所以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浓浓的情感和优美的景物描写。

诗言志。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皆是美伦美奂的优秀名作,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极好文本。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抒发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豪情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那种乐观向上、开朗豁达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无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还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豪气冲天、笔力千钧、掷地有声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同时不也在砥砺着学生的人格与情操吗?

三、创设并激活课堂情感

情感教学除了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震撼学生的心灵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巧妙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达到入情入景,同哭同歌的境界。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吴刚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昔日的罗布泊,湖面广阔,碧波荡漾,河流清澈,绿林环绕,牛羊成群,麦浪滚滚。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样的导语,既描绘出了今昔罗布泊的景象,又把学生引入了美丽消逝的痛惜之中,学生自然会发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办的疑问。

2.富有情感的有声语言和得体的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把自己激越澎湃、高低起伏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时又辅以得体优美的手势、眼神和表情,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情感始终随着老师的情感转悠。这是情的感染,也是美的享受。

3.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的情感。如学习纪伯伦的《浪之歌》,只有借助想象、联想的翅膀,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和厚爱。

4.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再现意境。如讲《晋祠》,可播放婉转悠扬、深沉低远、节奏鲜明的古筝曲,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如讲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可把图片、画面、音响结合起来,把那种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逼真地展现在眼前。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和博大。

5.开展第二课堂,从实践中体验作品的情感。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很好的第二课堂内容。如课外观察体验,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表现人物个性,揣摩人物心理。

总之,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生活有多么深厚,情感就有多丰厚。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重视语文的情感教育不仅是对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对传统教法的大胆创新,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有效探索。

(夏艳芳 甘肃省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735000)

猜你喜欢
教材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