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2009-05-19 07:16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林 卫

【摘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教育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分析了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历程、课程内涵建设等实践探索,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精品课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我党在总结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高等职业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为主要特色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地处佛山市区,当地发达的民营经济带动着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长期以来民间创业致富的事例不胜枚举,形成较浓厚的创业氛围。广东纺院较早涉足创业教育领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注重课程内涵建设,逐渐摸索出一条“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发展道路。2004年学院《创业教育》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1.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沿革

创业教育课程在广东纺院的开设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改革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

1.1 课程试点专业开设阶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佛山地区的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美的、志高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民企,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浓厚。广东纺院立足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树立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办学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1998年《创业教育》课程在学院纺织系开设。

1.2 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全国大学扩招已是普遍现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纺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创业教育》课程推广到全院各个专业,作为公共必修课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

1.3 实施创业工程阶段

2004年《创业教育》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获得社会肯定的同时,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模式。2008年学院结合精品课程优势,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广东纺织学院的人才培养品牌。创业课程探索新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三段式创业课程”。

第一阶段为全院公共必修课,启发学生创业意识,输出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二阶段为“种子培育”阶段,创业教育是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我们通过开展创业大赛,让学生通过自组团队、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报名参赛。通过大赛锻炼,发现优质“创业种子”。第三阶段为“成果孵化”,经过创业大赛挑选出的优质作品,学院将其推向社会,让有意投资的企业资助孵化。

2.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内涵建设

2.1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院专业特色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自身独特优势,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高职教育也必须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将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与促进学生的个人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创业教育转变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重岗位、轻创业,重就业、轻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纺织服装产业是佛山乃至广东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专业也是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勇于创新,见机创业。学院每年举行一届创业大赛,历届大赛我们为入围团队和作品提供创业导师指导团队,其中不仅有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还有与作品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立足专业与创新创业的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广东省首届“金钥匙”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院纺织系一份有关新型纺织面料开发与应用的参赛作品“香蕉茎纤维开发”获得一等奖。

2.2 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现岗位创业

创业的一般意义是创立自己的事业,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不是一味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就着手创立自己的事业,面临缺乏资金、技术、经验等瓶颈,往往陷入失败。另一方面,真正自主创立自己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即使是在美国这样创业教育发达,创业氛围浓厚的国家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据美国高校和雇主协会统计也只在20%左右。

创业的本质意义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学毕业生不仅仅要具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创新进步,从低程岗位提升发展到管理岗位,也是创业精神的体现。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培训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大学生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发挥创意,善于创业,一方面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提升发展,另一方面一旦时机成熟,面对机遇能够及时把握,实现自主创业。

2.3 将创业课程与社会资源结合,实施“创业工程”

结合佛山地区高职教育环境,我们提出整合社会资源,实施高职“创业工程”。工程具体由“四大体系”组成。

2.3.1 创业课程体系

2.3.1.1 创业理论授课中突出采用学习主题确定法

教师在教学中参考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中确立学习主题,选择具有开放性结论、解决途径多样化的主题,给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书本、报刊、网络等)进行创业理论的学习。

2.3.1.2 开展创业创新实践,创建模拟情境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包括案例解析、教学参观、专家讲坛、政策导航和心理品质测试等方面进行创业实践的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2008年,我院与佛山市团委联合举办佛山青年创业论坛,邀请佛山地区知名企业家与会现身说法,畅谈创业历程,现场和学生问答互动。

2.3.1.3 通过模拟创业进行课程考核测评

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设计自己的创业规划,由创业导师指导并进行方案讲评,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2.3.1.4 孵化可行性创业作品

一方面指导、扶持优秀创业作品参加创业大赛,另一方面对有具体可行性作品项目的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创业帮扶。

2.3.2 创业教育导师体系

学院通过组建稳定的创业师资队伍,为实施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有力保证。创业师资团队构成为“创业课程导师+专业知识导师+企业实践导师”,导师们将通过创业讲座、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定期联系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现身说法、答疑解惑 ,并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服务,着力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提供咨询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实践导师也可以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重点跟踪帮助,甚至直接进行投资。

2.3.3 创业实践基地体系

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载体,结合专业组建校内、校外两类创业基地,把基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与多家企业签约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下边学习边创业。当前我院基本上构建成“西樵纺织专业校园车间”、“东莞服装专业设计、表演舞台”、“石湾陶瓷艺术设计室”和“广州七喜电脑校企合作项目”等创业实训基地。

2.3.4 校园文化体系

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养成的引领作用,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征,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校园文件建设中,大力倡导师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结合我院实际,着力打造服装专业毕业汇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创业体验街”等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通过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创业教育研究自身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教育课题,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必将在改革中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3]叶子飘.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重点规划课题“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8CX12151。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