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2009-05-31 08:24王丽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要素、生产要素、科研要素的有机融合,强调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整合,这对于整个产学研结合系统以及高职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动力调控机制、保障沟通机制、规范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及其内涵

(一)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提出

人们通常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围绕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最主要的内容是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应有之义,甚至是主要内涵。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由教学要素、生产要素、科研要素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岗位素质、应用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因此,产学研结合既指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就是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行业)这三个社会属性不同、社会活动各异的子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即高职院校的外部产学研结合;也可以指同一主体内部的各要素的融合与纵向一体化,即高职院校的内部产学研结合。

有相关研究将产学研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产学研结合是指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合;而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和科研院所之间协作性的“产学研合作”则是中观层面的产业链条上的合作;再向下细分,科研院所内部、产业部门内部和高职院校内部的“产学研结合”便是各个实践主体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各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内部运作模式,属于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系统,不仅具有现实基础,而且具备理论依据。

(二)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是指高职院校校内的生产要素、科研要素与教学要素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相互融合与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与状态,促进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科研成果现实化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实现。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式或内向化发展,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自我实现能力的必然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高职院校引进的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生产环境和资源,主要包括校办产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模拟车间、工厂等。这些校内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行业的需要,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高职院校营造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也可为高职教育提供具有行业背景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教学要素具体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科研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科研条件和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联系,让学生在与科研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这就是产学研结合中“研”的部分。“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科研,也是教研,更是调研:对高新技术及其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对变化中的社会需求的调研。其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具时代特征而且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通常是指高职毕业生不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准确判断产品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同时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良。这里的“高级”主要体现在高职毕业生具有结合岗位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结合岗位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为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必须强化科研要素在产学研结合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内部三要素的结合就是要在教学中引进校办产业等生产要素,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教学中融入科研要素,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造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整合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产学研结合”是更好实施外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前提。

强化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有利于巩固高职院校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中的地位目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在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上重外部结合、轻内部整合。无论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者还是理论工作者,一说到产学研,马上就要讨论怎样与企业合作,与科研单位合作,恰恰忘记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外延式发展倾向,使高职院校内部的资源无法聚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造成了产学研结合的粗放型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中的弱势和被动地位,最终影响外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期良性发展,也无法提升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质量和效益。强化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效统筹外部产学研结合与内部产学研结合,注重自身内部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要素的结合,在注重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技术应用水平,在实现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增强高职院校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中的实力与资本,从而实现外部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

内部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选择之一 在外部产学研结合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现有条件下,内部产学研结合甚至是更为现实的选择。首先,我国企业、行业以及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结合意愿淡薄,远未达到自觉程度,参与的企业数量、类型以及合作领域非常有限。其次,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使外部产学研结合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学校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再次,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及其在产学研结合中满足另外两方所需的能力和潜力是从根本上影响产学研结合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摆脱目前的被动地位,满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需要,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和在项目开发基础上衍生出的校办产业,在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实习工厂,从与专业教学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更易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发展 在内部产学研结合这个完整的系统内,高职院校对其自身的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拥有完整的管理权限,完全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这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整合,较少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羁绊,从而更具有主动权,更易实现深层次合作,即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格局。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常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机器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转的基本原理。简而言之,机制就是指某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并维持该事物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功能,这些条件和功能能主动适应变化,实现自我调节。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指促进其内部教学要素、生产要素与科研要素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并维持其内部产学研结合有效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一)动力调控机制:即引导、激励和调节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在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相互融合的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拥有的产、学、研三要素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校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调节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参与产学研结合,实现三要素的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和有效运用。首先,建立学院发展成果由产、学、研三方按各自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共享,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其次,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专项基金”等方式及其他优惠政策,对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参与产学研结合的表现和成果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再次,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保障沟通机制:即保证、协调、沟通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生产、科研三要素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第一,成立由教学、生产与科研三方代表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顾问)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等,并建立定期的交流协作制度。第二,学院应聘任专管产学研结合的院长,生产、教学、科研系统也应由专人主管产学研结合,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统内部、本系统与其他系统、本系统与学院的协调,形成横向与纵向一体的组织沟通渠道。第三,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小组,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鉴定,并授予相应的资格证。第四,成立劳动力市场调查小组。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变化随时调整的机制,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企业的需求情况通过劳动力市场反映到社会大众和职业教育机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成立劳动力市场调查小组,了解企业的需求进而了解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择,以适时调整产学研结合的内容与方向。

规范约束机制:即规范、约束产、学、研三要素结合的机制 学院应在有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教学、生产、科研三方在产学研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三方应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校办产业等应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设备,为科研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教学应为校办企业等培养合格的员工,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科研应为校办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将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于教学等。与此同时,三方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教学单位,如教务处和系部应建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秩序维护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与监控;校办企业等应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等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科研单位应通过科研管理机制,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评价监督机制:即检验、评估与监督产、学、研三方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产学研结合评价机制,一是评价学生通过产学研结合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院规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即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二是对高职学院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评价,即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对产学研结合的成就和价值作出判断,包括“软”指标,如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校办企业的合作成本、产值等;既有对学生个体参与产学研结合成绩的评定,也有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考评,以及对产学研结合政策、方案的评估等。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学院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宏观评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在对产、学、研三方的评价工作中加大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评价权重,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各系部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同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参加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指标,纳入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34).

[2]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8).

[3]戴勇,承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

[4]游文明.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9(4).

[5]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

王丽华(1979—),女,四川广安人,政治学硕士,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和高职研究。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