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09-05-31 08:24叶格成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叶格成 陈 祎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的意义、模式及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自从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以来,2006年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笔者所在的湖北黄冈电子信息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先期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半工半读已成为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顾名思义,“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在企业实践),一部分时间读书(在课堂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坚持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实行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实行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中职学校明确办学定位目前,部分中职学校课程仍是普通教育的压缩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校明确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对工作岗位有较好的适应性,劳动价值观念和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培养。

有利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教学方向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忽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等问题,这就造成教学和就业严重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过多注重理论性,实际操作少。通过实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紧贴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能使专业设置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合理分配有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时间,能够真正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

有利于中职学校招生目前,不少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然而还有大量贫困学生一方面对专业技术十分渴求,另一方面昂贵的学费成了拦路虎。贫困生上不起职业学校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行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为农村贫困家庭子弟铺就求学之路、创业之路、成才之路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学校的招生吸引力,有利于解决中职招生问题。

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种类

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类型,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充分发挥两方面的教学资源优势,在学习和工作交替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工读交替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动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封闭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目前,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许多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对其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和“学”的先后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先学后工再学、先工后学再工及工学多次交替。

先学后工再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最后再返回学校完成毕业考试和技能考试。这种方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业后能较好适应工作实践,并利用企业优势——车间即教室、师傅即教师、管理即教育的师徒传授方式提高操作技能。应注意的是,学生在“工”期间应专业对口,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能训练,使“工”中有“学”,达到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目的。为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从2006年秋季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就采取了这种工读交替方式。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在校学习理论1年,在学校集中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基础技能,完成部分理论教学计划;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学校派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实习工资由学校统一管理,给学生发放零花钱;学生再返校进行1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学习,提前半年就业,与企业的试用期重合,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2006年,我们将在校已经读了一学年的1270名学生分期分批送到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的电子厂顶岗实习半年。在此期间,工厂将学生实习工资发放给学校,包学生吃住,学校发放零花钱,派教师带队,与学生吃住在一起,负责学生日常事务、思想教育、业务能力考核,并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顶岗实习结束后,集中返回学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全部学业;最后,学生毕业时由学校负责安置就业。实习期间所得的薪资,扣除实习期间的开支、冲抵学费后,结余部分由家长领回,以减轻家庭负担。

先工后学再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参加企业的工作实践后返校进一步学习理论和技能,最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学生入学即招工,因此企业要与学校紧密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顺利进入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而言,在实践基础上再返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更易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更佳。但这种模式在应用时要定好三个选择标准:其一,要选择专业技术含量不高,技能易学易会,安全系数高的专业合作;其二,要选择能吃苦耐劳、家庭贫困、年满16周岁的学生;其三,要选择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学生生活安置妥善,有较完善的培训场所和师资力量的企业。如我校从2004年开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先后与湖北三环(麻城)气门有限公司和湖北省浠水县锻压机床厂联合签定委托培养协议,由企业确定委托培养学生名单,学校负责体检、考试和面试,严格挑选学员。学校采取按学年工学交替的半工半读方式,组织年满16周岁的贫困新生,先到企业做半年学徒,半年后再返校集中强化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并通过技能鉴定考核,一年后再赴企业顶岗实习。

工读多次交替模式工读多次交替模式是指课堂学习和企业工作实践多次循环交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掌握随着不断交替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这种模式的实施多数是建立在“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的校企联办基础上的,是一种要求校企高度紧密合作的培养方式,工读交替的时间可以依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而定,有的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有的一天学习一天工作,还有的一周学习一周工作等等。2007年我们与厦门海莱照明公司合作实施了这种交替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企业后,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顶岗实习,晚上在企业上课,星期六全天上课,星期日休息。由学校的带队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专业技能教学。学校与合作企业协商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还结合岗位需要,制订岗位能力标准。学校与企业一道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开发新教材,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各专业的课程和技能训练要求。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分配有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时间,按基础课15%、专业课40%、企业顶岗课45%进行分配,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学校与企业的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培训部联合成立“学生实习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教学与顶岗时间。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合一、工读多次交替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实现了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企业和学校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处理好学生学业与企业盈利的关系 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中,“半工”主要是在企业完成,“半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整个过程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强有力合作,然而两者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又各自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更多注重如何使学生学用一致;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注重学生是否能在岗位上产生效益。这对矛盾在学生“半工”期间一般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如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实用可行的共同管理制度以实现双赢目标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到企业要以实践为主,教育学生要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企业赢得效益,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企业应注意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尽快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生的熟练劳动来提高生产效率,既给学生锻炼机会,又获得适当利润,切不可因一味地追求最大利润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6~19岁,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切不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等方式来获取高额利润。

处理好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如何实现最佳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对双方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的学生要注意扮演好两种角色,即在学校当学生,在企业当工人。因此,学生入学后,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个人具体情况以及企业的产品种类、性能特点、生产计划、任务目标、岗位设置等为每一个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至于何时当工人,何时当学生,多长时间才能保证学习与生产两不误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来解决。这是解决学校教学管理中诸多矛盾和困难的唯一出路。

处理好“老三段”模式与半工半读模式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主要是要解决观念更新问题及企业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首先是转变观念问题。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属于全新的办学模式,从企业到学校再到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和社会上的多数人,仍会认为少在学校里就会少学知识,想读书的学生会认为离开学校越久就越亏本。只有呆在学校里才能学到知识的观点可以说是我国应试教育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来更正这一观念。企业和学校除了要做好内部宣传外,更要向社会宣传,使全民都知道,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读”是为了更好地“工”,“工”是“读”的实践,是另一种“读”。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学校内部与企业内部的教学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传统的“老三段”模式是一年级学习基础课,二年级及三年级的上半年学习专业知识,三年级才找地方让学生实习。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是学生工学多次交替完成学业。这要求企业和学校要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人才培训方案,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改革,企业和学校应建立一种相对稳固的关系,以利于双方的合作与配合。企业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便利与帮助,学校内部要通过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探索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除了必须有相应的教师队伍和物化的教学资源作保障之外,还要有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和以往不同的是还要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半工半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随着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推广和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定会呈现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邢晖.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N].中国教育报,2006-11-15.

[2]秦现仓.浅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29).

[3]郑光相.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4]王美凡.企业和中职学校在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下需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

[5]刘炜英.论职业学校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OL].(2007-10-16).http://www.cettic.cn/xqzw/content/content_143970.htm.

作者简介:

叶格成(1963—),男,湖北罗田人,湖北黄冈电子信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陈祎(1972—),男,湖北武穴人,湖北黄冈电子信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德育工作浅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