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

2009-05-31 08:24王茂莉卿中全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高职

王茂莉 卿中全

摘要:高职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建校15年来的探索经验,阐述了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及有效地对多样化课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升温,追求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高职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职课程因其职业性、区域性、灵活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学时较小、范围较广、更新较快、门数较多的特色,形成了高职课程多样化的局面。如何有效地对课程进行管理和规划,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示范院校,经过建校15年来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关键:建立分级课程建设管理队伍及形成指导文件

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校级课程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并处理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种典型问题;其次,下属学院(系、所)应成立对应的院(系、所)级课程建设管理分机构,负责执行学校的课程建设指导性意见并处理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再次,学校选拔聘请各行业协会专家或企业人才组成专业管理委员会,是实现高职院校工学深度融合的有力保障,委员会对高职课程的建设目标、效果监测及其反馈均应承担重要的责任;最后,课程负责人作为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应承担课程日常管理的主要责任,同时也应被给予足够的权利。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应由学校级课程建设管理机构进行任命和考核,其他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应由院(系、所)级课程建设管理机构进行任命和考核。

中心:探索适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特色设计

高职课程虽然具有门数多、课程小、内容新的特点,但究其内涵,都应该为工学结合的目标服务。从宏观上讲,

应探索适合的课程体系结构。从课程体系的纵深面看,应具有进阶式特点,围绕相关职业基本技能、职业关键技能、职业持续发展技能进行设置;从课程体系的横向联系看,应具有模块化特点,与其他技能课程易分割、易组合。从微观上讲,应探索适合的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设计主要体现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模式、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组织形式、教学指导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特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途径:明确课程建设的分级目标及“优胜劣汰”原则

由于高职课程职业性、区域性、灵活性的特点,经常出现数量可观、种类较多的新行业或新技术类的新增课程。对于该类课程,在教学资料(如师资、教学大纲、实训场所等)基本齐备的条件下,应允许其参与教学运行,并给予课程建设的“临时户口”。所有课程在进入教学运行环节后的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合格课程”的评估,只有成为学校“合格课程”,才能获取申报校级“精品建设课程”乃至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而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成为“合格课程”的课程,将被列为“废弃课程”,今后教学计划中将不再使用。

合格课程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材讲义、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与考核、课程管理等各项基本指标均达到合格标准的课程。合格课程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能整体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应该成为学校夯实课程建设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验收的“合格课程”,方可申请校级“精品建设课程”,通过验收的校级精品建设课程,方可申请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样,处在不同建设期的课程都有目标可寻。一方面,避免了课程建设只抓“重点”或“精品”的“顾点不顾面”的做法;另一方面,经过逐级建设,会使学校的课程建设投入层次更加明确,重点更加清晰。没有通过“合格课程”验收的课程,将成为“废弃课程”,不再进入教学运行环节。通过合理的更新与淘汰机制,可实现“稳定一批、优化一批、探索一批”的课程建设目标。

活水:行业企业及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主体应采取多元组合方式,更多地让行业企业甚至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估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课程建设管理。首先,构建由行业与企业领导、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参与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研讨课程评估标准与考核标准等;其次,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而可以邀请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与教案的编写,直接承担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任务;再次,利用网上评估或发布调查表的形式,及时收集在校学生及毕业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效促进课程改革。

支撑:实现课程管理信息化

高职多样化课程的设置、审批、查询、使用、建设、废弃等管理过程,如果不应用信息系统加以支持,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对我校而言,建校至今已开设四千余门课程,开创了课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特色管理。

课程审批管理流程信息化新增课程需经过查询——磋商——申报——审批等流程方能进入课程库,除磋商环节外,其他环节均通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废弃课程、修改课程信息等流程均直接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见图1)。信息系统的规范化,直接促进了课程建设制度管理的规范化。

课程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等基本信息、课程前导后续关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使用情况、课程负责人、课程使用教材等属于课程档案的资料,全部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并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这样使全校师生对全校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均能有直观的了解。

建设网站资源精品建设课程或精品课程必须建设相关的网站资源,以带动本课程或课程群团队建设。

通过以上五方面举措,几年来,我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课程开发比较成熟,课程设计思路清晰,建设特色鲜明,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化水平较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大部分课程以职业证书考试为支撑,能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入选省级或国家精品课程的比例很高。截至2008年10月,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1门,省级精品课程51门。

参考文献:

[1]李孟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4).

[2]权小勇.试论高职专业的课程类型与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3]朱松涛.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作者简介:

王茂莉(1974—),女,重庆市人,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卿中全(1971—),男,湖北利川人,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