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浅说

2009-05-31 08:24陈逸怀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中职

陈逸怀 许 驰

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是中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方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提供校内实训场所以外,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合作模式及其存在的困难、可行的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成功案例等几方面,对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高职;计算机;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类院校和高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的就业岗位与普通高中和高校不同,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毕业后应能直接走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工作应用能力,同时还要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变化需要。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不得不摒弃我国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及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不断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实习方式和岗位。

目前的合作模式及其困难所在

目前就温州地区中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有三种形式。

企业与学校签订合同,学生有条件的到企业实习此种模式较为常见,一般学校都会与一些专业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将在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去。学校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到某一个企业实习,达到管理上的方便,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企业中的学生太多,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区别;更坏的结果就是个别学生不良的工作态度影响了其他学生甚至企业员工的工作氛围,造成企业“害怕”实习生的局面。

企业进驻学校,在学生需要实训的时候提供帮助这种模式可以说是“校办厂”的改良版,学校为企业提供场所,企业在平时从事自身的生产经营,在学生需要实训的时候提供实训条件。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场地有限,企业在校内的生产活动受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业绩,再加上每年需要腾出一定的时间满足学生实习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不愿与学校合作。

与第二种模式类似,企业在学校开办“分公司”,将管理权交给学校,学校自负盈亏在这种模式下,其实企业几乎置身事外,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其实,学校指导学生独立开办公司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毕竟是学习,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去经营公司,而学校的体制又决定了教师也不能用过多的时间去管理公司,何况学生的流动性大,一届一届的毕业,使得有效地管理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积累和沉淀,以至于这样的合作模式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常只局限于小型的工作室,无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训环境。说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两个字,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盈利。特别是在温州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居多的环境下,当前利益是企业最看重的。因此,在无法获得更大利益,甚至对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校企合作就会被企业放弃。

可行的合作模式

根据中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对于校企合作,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

公司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加入到学校计算机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来从专业设置初期就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引导专业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设置前期,征求大部分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邀请他们一起加入专业课程建设中来,提出建议,在前期专业设置中,帮助学校摆脱“闭门造车式”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确立明确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学习目标。

联系更多的合作企业,尽量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企业IT类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每个企业实际能容纳的学生数量也有限,与其强行将学生集中安排到几个企业,使之无所事事,还不如将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安排2~3名学生,使之能够有实际工作可做。

与平时有业务来往或有潜在业务合作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计算机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涉及较多的设备购置和项目设定,通常这些项目都由本地企业负责供货和建设。这些企业一般都非常乐于与学校搞好关系,作为交换条件,我们可以适当提出一些要求,使之能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学生实训环境。

与企业建立承包制的合作方式由于IT业的特殊性,不少项目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外包,这时候,学校就可以承包的方式将难度适中、周期较短的项目承包下来,由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建设。比如,机房和网吧的综合布线、小型网站开发、软件的某个模块,这些项目实施难度不大,开发周期短,完全可以安排一个学生团队,由一名或几名教师带队来承接。一来锻炼学生能力,二来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以高新技术吸引企业入驻学校高校的学术氛围一直是企业所羡慕的,相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并非直接追求利益,而高校的非营利性恰恰迎合了企业的需求,高端的实验室是企业梦寐以求的。如目前较为前沿的网络安全实验室,一般的企业很少会投入几百万去建设。这时,学校就可以将此类实验室提供给企业使用,同样,企业也会给学校带来更新的技术。

合作的成功案例

温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在开设了网络技术专业(中专+中级工)和网络工程技术专业(大专+高级工)时,因为需要,笔者联系了多家网络公司,邀请他们的网络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参与到专业课程设置中,使得这两个专业在前期课程设计中能够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结合得更紧密。在一些综合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教学中,学校聘请网络公司的工程师来上课和进行实训指导,由于他们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紧密型合作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深入到各个工程中,在工程师和任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际工程操作,这既可以为网络公司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减少教师在实际网络工程中操作的先天不足。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后,有机会将理论直接与实践相结合,为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这是一种达到多方共赢效果的合作方式。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有20余家,其中包括部分在温州知名的大中型IT企业,如帝杰曼信息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温州怡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温州联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使这些企业每年都能接纳一定数量的实习生。2007年6月,通过与温州志诚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承接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梧田分部的网络改造工程,整个工程耗资2万余元。工程的设计、预算、施工等全部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教师和技术员的指导下完成。

校企共建实验室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问题。作为交换条件,在实验室空闲的时候,学校将实验室提供给企业使用,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根据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以求课程共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邓小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2).

[2]彭国军,张焕国.论高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A].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继续教育论文集[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作者简介:

陈逸怀(1973—),男,浙江温州人,温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许驰(1979—),男,浙江温州人,硕士,温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和网络安全。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计算机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