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转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2009-05-31 08:24周雪梅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工业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其片面追求技术理性的影响,遵循着技术理性的发展路径;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职业结构变得灵活和开放,工作任务也变得复杂和不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从技术理性的发展路径向价值理性的发展路径转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新的职业结构和工作任务变化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技术理性;价值理性;

高职教育发展的技术理性路径

工业社会是“效率至上”的社会,其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都是围绕组织效率而展开的,效率成为衡量一切公共活动的标尺。在“效率至上”的“铁律”面前,公共活动隐匿了它丰富多彩的价值理性,走向了技术理性的片面化发展。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它的建立和运行更体现了这种“效率之上”的“铁律”。从近些年的高职教育实践来看,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被打上了技术理性的烙印。技术理性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的现实路径,影响和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思考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到,它的技术理性的发展路径根源于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在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物质财富相对困乏。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满足物质需求,整个社会都把追求经济效率放在首位,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实现了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精密的劳动分工体系。科学技术不仅能使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使人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成为可能。因为技术在其运用中的理性化目标就是获得效益最大化。于是,人们把通过运用技术而取得的最大效益看作是技术手段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片面强调技术工具意义上的对人外在价值的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人内在价值的变革。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才能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现代‘技术理性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同,被认为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唯一目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自身的活动使技术理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技术本身获得了它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从而为技术最大效益的实现创造了一切条件”。①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引领下,人们开始了对技术价值的盲目追求,渐渐忽视了对其他价值的关注;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需求的催化下,高职教育不断强化着在其自身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技术理性的社会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体现在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目前,这种发展路径在高职教育中最为典型的体现是:以培养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单一岗位技能训练,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职业结构变化的条件下创业精神的培养;在强调高职教育以社会为本,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时候,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技术路径的高职教育发展所造就的只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而不是所需要的创业导向的教育,在使学生获得就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对内在价值的追求。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技术理性的弊端

高职教育技术理性的发展路径往往导致现实经验中高职教育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忽视对人内在价值和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技术理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功利主义的理论追求中。……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片面强调工具意义上的人的外在价值。”②这种功利主义取向的理论严重背离高职教育的本真追求。实际上,高职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总体价值的提升为核心的,是以培养和彰显人的内在价值为宗旨的,是以培养出能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推动力的。它不仅要着眼于人的职业发展,而且“要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展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③

忽视人的内在价值的培养必然导致人的创业精神与合作精神的缺失。在完成变化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只有在能力结构和价值结构相互融合与相互关照的条件下,才可以创新性地解决常规任务之外的突发任务和及时处理常规问题之外的突发问题,并拥有对行动后果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人内在价值结构运行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创业能力与合作能力运用并充分发挥的基石和保障。在教育实践中,高职教育片面化的技术发展路径阻滞了人内在价值和道德自觉的唤醒,堵塞了人在工作行动中所必需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的介入道路。

基于技术化追求的高职教育是以固定的秩序和联系为其本质特征的,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注重培养单向度的、适应稳定性职业结构的技能型人才,而忽视适应新奇的、变化的职业结构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所培育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所掌握的是一套稳定的技术性程序,面对具有自我更新性的工作任务来说,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无疑是无效的,更是愚蠢的。所以,我们必须打破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抑制价值理性成长的窠臼,在培养人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型能力的同时,必须强调人的价值结构的构建,尤其是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和责任感,以期高职教育能从能力本位提升到人格本位,实现人的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从而使高职教育形成一种鼓励创业精神与合作精神的价值理性。

正是由于工业社会片面追求严格僵化的技术规范体系,过分遵循精密细致的“分工—协作”体系,才致使高职教育过分注重技术理性在就业结构中的作用,而忽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强调“分工—协作”体系下对从业人员能力结构的单一化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面对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岗位内容迅速更新时感到无所适从,容易生成人对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的失望和挫败感;另一方面,强调技术理性的作用必然会忽视价值理性的作用,忽视人的内在价值在人的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本应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人为隔离开来,扼杀了人在职业世界里的创业精神,封闭了他们在职业活动中所承载的道德责任和价值意义,从而阻滞了从业人员个性的和谐发展。

开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科学管理”而走向了技术片面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忽视了伦理价值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严重挫伤和阻碍了人的创业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育和发挥,价值理性被边缘化。作为一种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然显示出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趋势和特征,必须从单纯的技术路径转到价值路径上来,注重人才价值结构体系的构建,从而使人才价值结构从相互分离、相互抵触走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工业社会的大机械生产体系和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体系需要的是重复性操作的、熟练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站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机床面前,每一个人只要懂得重复操作步骤和熟练操作技能,就可以应对工业社会发展阶段的工作任务。但是,当工业社会高速运转并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在一个有组织网络的信息时代,没有这种机器——只有不固定的凑合在一起的个人和单位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各行其是。”④也就是说,当社会呈现出新的特征——流动性的时候,我们必须选择新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以适应社会流动性和职业结构流动性的特征。

曼纽尔·卡斯特这样描绘流动性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环绕着流动而建构起来的……流动不仅是社会组织里的一个要素而已:流动是支配了我们的经济、政治与象征生活之过程的表现。”⑤流动的社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流动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从而支撑和引领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革命是社会结构与职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最直接动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原来具有的简单性、稳定性和封闭性的职业结构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技术支持。科学技术的快速流转赋予了职业结构的灵活性、流动性与开放性。也就是说,不但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大大加快,工作岗位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而且职业与职业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联性和流动性也大大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只有具有随机应变的创新能力和革新勇气,具有从事多种职业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合作精神,才能满足流动的职业结构的要求,才能完成突发性和复杂性的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走出技术理性的窠臼,转而寻求一种遵循价值理性的发展路径,将是高职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遵循技术理性的发展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人的价值体系的和谐建构。受技术理性所带来的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的专门化技能训练和单一岗位实训,而忽视了以道德责任为核心的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而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恰恰需要这种价值观念提供直接动力和支持。从高职教育实践来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路径的发展定位,但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上来看,价值路径的发展趋势已经被许多高职院校所认可并达成共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能力与合作精神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许多从事高职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视和研究,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已经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中推行。⑥

开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径需要唤醒人的道德存在,激活人的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在人的职业活动中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活动中,人的有着实质性意义的行为选择是由人的道德存在的状况所决定的,人在这种有着实质性意义的行为选择上所表现出的差别,是他们在道德存在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⑦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从唤醒人的道德存在入手,使从业人员自觉担负起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承载的责任和意义,从而为他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自主选择和积极创新提供道德价值和观念上的保障。因为只有在这种道德价值和观念的指导下组织成员才可能进行自由的道德行为选择,才可能给人的道德行为选择注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的职业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从而保障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开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还需要社会整体价值结构的支持。在工业社会走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社会技术理性片面化追求和价值理性缺失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技术理性的世界里,“它把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变成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内容上是否正确的判断变成了对一种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判断”,⑧人们的职业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一切都被纳入到技术化的范围,堵塞了职业生活中从业人员道德作用的空间。正像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归根到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⑨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也开始从片面化的技术理性向价值理性的方向迈进,这就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路径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支持和保障。所以,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培育从业人员的道德责任感,以此打破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社会评论家道格拉斯·戴维斯说得极为精确:“在我们一度只站在生产线一边的地方,我们现在站在意识的一边。”⑩高职教育应该是沿着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前进的,套用戴维斯的话说就是,我们的高职教育一度只站在技术一边的地方,现在站在了价值的一边。所以,高职教育价值路径的发展模式既是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又是适应社会价值结构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职业活动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动力和支持。

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对于认识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合理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必须具有大视野、高视点和新视角,从而变革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只有用这样思维来考察高职教育,遵循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的规律,才能站在社会转型的宏大视野下确立高职教育的现实定位和未来走向,才能从整个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合理与和谐的视点出发,发现高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寻找新的视角,不断开辟新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

注释:

①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②张康之:《公共行政的伦理把握及其取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刘俊心:《谈高职教育与劳动者的价值》,《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期(下)

④(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167页

⑤(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505页

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提出的“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才素养理念推进了学院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财贸人才,对高职院校价值路径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⑦张康之:《论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选择》,《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⑧转引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15页

⑨(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309页

⑩(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129页

作者简介:

周雪梅(1973—),女,河南鹿邑人,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行政组织和教育组织。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双城记》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