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探索

2009-05-31 08:24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课程三位一体高职院校

黄 友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源,在于对高职教育类型与层次定位的认识。因此,应从专业课程建设,学校、企业与行业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地位及教学水平评价标准的角度,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途径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评价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就高职高专的数量及在校生来看,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达到1147所,占高校数量的61.4%;高职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5.7%;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

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和提升。有人曾经做过比喻,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上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是中职教育的“泡沫版”,可见高职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究其原因,高职教育尴尬境地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次要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教育内部的问题,与学术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差距太大,而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相比,专业动手能力又显得极端不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优势与特色不明显,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首先,高职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定位认识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教学的出发点,成为解决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根源性问题。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优势与特色不明显的根源仍然在于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问题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标志,一是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教育规律应考虑职业的属性,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这样的教育类型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接触行业,进行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性方面要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实施要体现教育规律与职业情境。二是在课程内涵上。高职教育的课程内涵在于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社会需要的高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其工作岗位定向于某个职业岗位或职业群,课程体现职业化、应用型的特点。因此,无论在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变革上,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基础与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专门化部门的综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注重知识储备,具有相对静态性。

从高职教育的层次定位来看,与中职教育相比,突出表现在一个“高”字,体现在教育功能与教育内容的差别上。在教育功能上,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使得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分工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分工的层次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能从事综合全面岗位工作的高技能、高责任等相关素质;在教育内容上,因分工不同,导致了高职教育要培养综合全面素质,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岗位需要上,中职教育从事的主要是“点”和“线”等经验层面的工作;而高职教育主要从事的是“面”和“体”等策略层面的工作。高职教育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定位,都体现出了职业性、实践性这一根本特点。

其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要以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

关于“课程”一词,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一书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这里重点突出了课程是“内容的规划及实施过程”这一特点。而教学是为了实现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达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师生双向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材则是知识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科课程为前提,教材是连接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纽带。从课程、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制约着教材的编写,关系着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和效率高低。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应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完善与改革为前提。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改革应以高技能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职业性、体验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新的专业课程的开设应以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实践调查为基础,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程序应是在了解新行业或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分解,并据此总结、提炼出胜任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相关素质要求。新课程的建立与设置应源于实践并充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专业课程内容要以实践为基础,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应是职业岗位、生产流程的现实反映,而并非与实际职业需要相脱节的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变革应紧跟社会及行业、职业岗位的变化需要,要随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课程的进程安排要向实践倾斜,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受制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课程进程的实践性应由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培养目标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与矫正。

再次,突出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以学校模拟实习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创设职业情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与中职教育一样,实际上仍然是实践场地与环节的问题。从高职院校的组成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仍然保持着中职教育在实践体系上以模拟实践为中心的状况,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相对薄弱。目前,高职院校多已认识到了企业、行业在学生实践环节中的重要性,也做了较多的工作,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和行业的专业人士到校讲学等等。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问题。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多地应依靠学生在企业、行业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经历与体验。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三位一体”。要改变中职教育“以学校为中心,以企业、行业为两翼”的实践性教学的状况,采取“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以学校模拟实践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仅仅是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一种了解、认识,是学生技能实践前的知识准备,并不是学生实践性技能训练的真正目标,学生实践的真正目标应该是企业、行业一线的先进专业知识与技能。企业、行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是先进职业知识、技能的首先接触者,企业的技术与知识代表了行业和企业在此方面的先进生产力。应使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实践性技能训练的场地,以先进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为重点内容,按照行动导向法的要求,在专业技术能手的指导下,在企业、行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感触生产气氛,了解生产环节,把握生产流程,体验生产过程,掌握职业技能;或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引进企业或创办企业,实现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学的有机合作,为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应体现在教师的进修上,企业、行业应成为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证实践性技能提升的条件支撑。教师到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行业的先进知识与技能,对于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评价标准要坚持市场性、职业性与实践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需求,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落脚点。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宗旨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应该以社会实践为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性既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应该成为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落脚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按照系统论、信息论的观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根据市场岗位需要形成的培养目标、新课程和专业教学内容等信息的输入,围绕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时安排、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场所等教学过程系统信息的处理与控制以及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等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对新的职业岗位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必然会起到反馈与矫正的作用(如图1所示)。

检验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提升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即要看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及对岗位新技术、新技能变迁的适应情况如何。这应该成为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规格要求,对新课程的评价要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在实践性教学实施的选择上,要从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出发,让学生走入生产第一线,融入生产实践,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为标准;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体现先进性和前卫性为标准;在人才规格的输出上,要以体现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及在岗位上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如此,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得以体现,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A].李进,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十周年论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6.

[2]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8).

[3]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1).

[5]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6]连秀云.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作者简介:

黄友(1962—),男,四川资阳人,博士,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现代财务会计、成本管理,高职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课程三位一体高职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