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直通”:你的忧愁我来担

2009-06-04 08:12贺贵成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4期
关键词:桥村沈家武侯区

贺贵成 薛 萍

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

“民情专递”制度如同一辆轻便的城市直通车,将基层治理逐步引入规范健全的轨道,在丰富的载体中不断激发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在畅通的信息沟通中提升基层群众的自治能力和服务能力,从村(社区)民主管理始发,延伸到党的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

2009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沈家桥村的簇锦家园工地上,瑟瑟寒风中,100多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因承包商卷款逃跑,领不到一年的血汗钱,情绪激动,已准备集体上访并做出过激行为。

如果不及时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出租住房给农民工的村民刘绍华立即将此事电告民情专递员陈志伟,陈志伟及时将情况向村党总支作了汇报。村党总支高度重视,党总支书记何春云,一边立即安排民情专递办主任李绍芳和陈志伟赶到现场做好安抚工作,一边立即向街道汇报并协助街道、派出所进行调查工作,最后通过与开发商的协调,向承包商追回了所有工程款,农民工兴高采烈地领到了全部的工资。

这是成都市武侯区自2006年构建“民情专递”工作新机制以来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消除社会隐患、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的一个缩影。

贴近民生,跟进城乡群众的民生需求

“在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村民应该如何去面对和适应?”这是不久前武侯区华兴街道沈家桥村举办的一次民情讲坛的主题。

沈家桥村,全村人口4326人,暂住人口3万余人。由于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沈家桥村矛盾多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问题更加凸现。怎么化解矛盾,顺利推进各项工作,武侯区委组织部领导一直在认真思考。

2007年,武侯区开始加快城中村改造,沈家桥村也即将“进城了”。在建的农民新型集中居住区,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土地的第二次开发,也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村民集中居住后,各种诉求也增多,要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效率更高,服务要更及时,工作要更到位。”何春云认为,村党总支也要提前“入城”。

“要了解清楚群众在想些什么,要求些什么。”从2007年开始,沈家桥村党总支在所辖的10个社分别设立了“沈家民情大院”,每个大院每周召开民情工作会,村民反映的问题,“民情大院”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向村里反映。每个月,村里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民情专递员每周至少投递1篇书面民情报告。

2008年9月,沈家桥村10个民情大院讨论同一个话题:要求企业增加青苗补偿费。可10个组,每个组所处的地段不一样,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不一样,要求增加的青苗补偿费从每亩200元到800元不等。由于意见难以统一,民情专递员郑富金建议,由村里召开民情代表议事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协议;每亩增加200元青苗补偿费。

贴近群众,畅通化解矛盾的民意渠道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的城乡形态,改变了村民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建立健全事前掌握、事中介入、事后反馈的“民情专递”工作机制,畅通民情民意渠道,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拓宽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平台?武侯区在“民情专递”制度的探索中,不断破解新难题。

“‘民情专递是疏导群众矛盾的有效渠道,及时把群众心中怨气化解,社区就会更加和谐。”一次,玉林东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杨金慧接到民情专递员信息,几个社区老干部对有关部门出台的离退休人员补贴政策不理解,心里有怨气。杨金慧把这事纳入社区的信访代理事项,找到有关部门查找文件,还跑了几百里路,到老人们曾经工作的单位询问,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玉林东路社区。2008年7月9日民情专递员桂美得知该社区一巷4号院电网频频引发停电故障后,立即联系高新供电局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到现场察看,经现场检查,认定停电故障属该院负荷过重、电线老化所致。据此,社区党组织一方面及时召开民情专递专题听证会,召集该院住户代表商量对策,另一方面积极与高新供电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最后,玉林东路社区拟定了4号院电网解决方案:高新供电局将该院电网更换成三相大电表,彻底解决负荷过重问题,并减免了电表费用和人工费用,该院住户每户出资160元承担部分材料费用,不足部分由街道补足。街道批准了他们的方案后,一个星期内4号院电网改造完毕,时值盛夏时分,居民高兴地用上了空调和电风扇。

龙爪社区在社区居民中聘请了4名民情专递员,在每个院落设立了民情专递箱,由民情专递员每周二、五定时开箱,整理反馈后的意见汇总到社区党组织。

过去,龙爪社区里原来居住在双楠村、龙爪村的一些村民对原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意见,经常自发组织在一起打堆堆开“坝坝会”。开展“民情专递”工作以来,社区党总支把“坝坝会”升级成了“民情茶园”,在两个农转非院落设立了双安东巷一号院、双安北巷一号院两个“民情茶园”。每个月,社区党总支在一个茶园开展活动,参加茶话会的社区居民每人免费一杯茶,让“打堆堆”的社区居民当面向社区党组织反映问题,把过去居民私下发牢骚变成居民与党组织面对面地直接沟通。现在,主动参加“民情茶园”活动、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贴近发展,集聚科学发展的群众合力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推直选后党组织日常联系群众的工作载体,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确保群众诉求能反映、表达能保障、参与能实现、问题能解决,是基层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武侯区自2006年底开始,在全区逐步推行民情民意收集、办理工作机制,着力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便于群众理解和积极参与,武侯区将此项工作机制统称为简洁、明了、易懂的“民情专递”。

“通过民情专递制度,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加贴近民意。全区各级党组织在研究惠民、利民政策措施时,将充分听取基层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做到决策前摸清底子,决策中定好步子,决策后用好法子,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党委、政府的工作紧扣民生,更加贴近民意。”武侯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建军认为。

近年来,为妥善解决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武侯区委、区政府依托“民情专递”,广泛收集辖区党员群众和外来农民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区外来农民工子女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两项教育惠民措施:一是加快配套学校建设,进一步放大优质教学资源,满足更多学生入学;二是接受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入学,打开了外来农民工子女在武侯区就近入学的绿色通道,帮助15000余名外来农民工子女实现了“到城里读书”的梦想。此外,在制定充分就业区和平安区创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标准化建设等重大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时,全区各级党组织广泛征求基层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保障群众利益,让群众满意。

据了解,通过全区306名民情专递员、101条24小时民情专线、181个民情专递箱等便捷渠道,群众意见、建议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和有效办理。2008年,全区共收集、办理各类民情民意建议、意见2600多件,帮扶党员群众5200余人次。

“民情专递”实施以来,群众和辖区企业对党政机关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全区上访率逐年递减,2006年来信来访6125件,2007年为4833件,2008年为4436件,总递减率达27.6%,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在2007年开门评议机关活动中,所有参评机关单位的满意度达到了91.2%。同時,全区发展新党员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91名到2007年的212名,再到2008年的323名,总递增率达69.1%,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武侯区获得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两个一等奖。

猜你喜欢
桥村沈家武侯区
村慈善工作站是这样壮大起来的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保障集体资产 ,改革不走弯路
My Mother’s Birthday
外卖那些事儿
猜字谜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植物景观在农家乐中的应用——以咸宁市桂花镇刘家桥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