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2009-06-19 04:26张鸣放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工程师应用型工程

张鸣放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近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本文较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办学依据、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现场工程师

办学依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01-04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20世纪末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而逐渐明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技术乃至于文化支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A2型教育——侧重于应用的本科教育相对应。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全国有600多所,在校生占全国高校本科生的大多数。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然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相对滞后。由于缺乏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照搬或模仿重点大学的做法,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教育特色缺失。因此,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研究,探索和总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长春工程学院近十年的探索,谈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学生在校时要获得工程师所必要的基本训练,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或经营管理工作。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技术、生产和管理基层单位,对总体技术方案和整体化设计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现实的生产工艺过程,或把全局性决策具体化,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贯彻实施;能够精确、安全、高效地管理、监控和维护复杂的技术系统、工艺流程或组织系统;发现、分析并解决复杂的综合性实际技术问题;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能够应用专门技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向特定领域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等等。合格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应该胜任上述部分或全部职能,他们能够利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解决工程或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事实上,国内的很多工科本科院校,包括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在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提到“工程师”。但从工程过程和工程实践来看,工程师确有类型和层次之分,有侧重于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工程师,有侧重于工程及产品设计的工程师,有侧重于一线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工程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工程师由不同类型的高等工程院校培养。一般来说,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重点大学(列入“985工程”的大学),尤其是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侧重培养的是开拓新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工程科学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设计的工程师;以教学为中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培养从事现场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工程师。近些年,我国不同类型高等工程院校纷纷重新定位,也基本认同并正在形成上述分工和办学格局。据统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工程科技人员的结构为:5%从事工程研究,约30%从事设计和开发,65%从事生产运行、维护管理和销售服务等现场工作。鉴于美国和德国是科技和工业发达国家,从事研发和设计的工程科技人员比例应该高于我国,因此,现阶段国内需求从事现场工作的工程科技人员比例应该更高。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半壁江山,社会对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稳定而长远的旺盛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将大有作为。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不同类型的教育有共性也有特性,特性主要源自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特征与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现代工业要求现场工程师必须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规范,必须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实际贡献率。现场工程师往往面对的是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工程师处理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实效、经济、安全以及符合环保和法律要求等诸多因素。基于当代社会对工程师职业素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工程技术科学为其主要专业学科基础。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保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工程技术发展需要,面向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一线,主要专业教学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成熟科学技术。

4、工程技术教育内容占主体,同时应该有适量的人文、经济、管理、法律、环保等教育内容,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5、重视学生诚信、正直、敬业、务实、严谨、团结合作等工程素质的培养。

以上特征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个性和特色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坚持专业技术教育与工程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依据和可供借鉴的外部经验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学业标准以及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

主要参考依据是国家人事部等部委颁发的各类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这些“标准”是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业知名专家、教授和管理者共同制定的,明确规定了各类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对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反映了产业变化、科技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引导和规范功能。专业教学与执业工程师考试大纲要求接轨,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对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内涵达成共识,有利于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检验、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国家人事部已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注册建筑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公用设备工程师(包括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动力等)、房地产估价师、化工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资格考试,而且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范围逐年扩大,将覆盖更多的专业。

另外,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对企业、兄弟院校),搜集到的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教授对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权威性的国内外专业协会制定的有关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培养规格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全世界普遍公认德国应用科技_大学(FH)是培养工程师的成功典范。德国的技术和产品之所以享誉全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其教学目标强调应用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国情、校情和具体专业,认真吸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人才培养方式、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为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寻求内部各种教育要素和资源的最佳组合,把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和工作联系起来,抓实抓好教育教学关键环节,集中精力推进重点教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使学校各项工作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支撑和促进的整体。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符合办学定位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专业结构;符合本科学业标准并具有现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过程;以促进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一体化为导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保证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系统。

在上述体系中,培养目标与规格是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是实现顶层设计的核心与路径;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途径

培养途径是学校为了达到或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采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手段和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还要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其他活动,甚至包括隐性课程教育等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教育考试、课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等。

(一)理论课教学

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应按照“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较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程”的基本思路,建立起合理优化的理论教学体系,科学选择安排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形成满足时代和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且能够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为工程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理论教学中,要认真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少而精”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教学原则,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为重点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发展打好公共教育平台和学科专业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质,努力培养合格加有特长的毕业生。充分利用学分制和辅修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和数量充足的选修和辅修课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主动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发展学生志趣、潜力及特长。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能力结构是由运算、制图、实验、检测、工艺操作、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表达、分析综合、自学、组织管理、经营和创新等能力组合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操作技术系统,主要通过作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劳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等途径训练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构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在保证基础教学要求和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参加实践,接受工程实训;对关键能力和基本技能要以多阶段、多循环方式训练培养。

要打破按课程分设实验的格局,减少单一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大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以及计算机辅助与仿真等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条件、健全制度,积极推进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师生开展课外实习实验、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时空条件。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已有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充实、更新和完善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切实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条件;统筹规划,分步到位,集中投资,保证重点学科专业的实训中心建设,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基础设施的改造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际、实地、实干、实效的“四实”的务实理念,遵循技能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规律,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道路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由之路,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鲜明个性和重要特色。大型企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真实的生产操作对象和生产运行环境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与人才需求信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境和条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才能及时了解企业使用的最新设备、工艺、技术换代、技术改造更新、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等最新信息,才能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工程技术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

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体现以现代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宗旨,加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应用型本科教育保持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学校贴近企业和社会,切身感受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才的质量标准,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学校与产业、社会的紧密联系,还能为学生深入工程技术一线,了解和熟悉设计、工艺、制造、管理和营销全过程创造良好的工程氛围和环境。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企业,贴近社会,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技术服务、成果推广、教育培训和研发合作为纽带,以培养对口实用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和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开辟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

(四)课外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教学计划外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相对应,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和特长、陶冶情操、修养品行、健身健美、锻炼意志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量教育实践表明:课外教育活动对学生某些素质的形成,往往能起到课堂教学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的许多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是在课外获得和提高的。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内,而应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活动,使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外教育活动形式有: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学术报告和讲座、职业技能认证、社团活动、文体活动、阅读交流和实验室开放活动等。

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教育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其德、智、体、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课外活动要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由学生根据其需要、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同时,学校应对每个年级以及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外活动统筹规划安排,并为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使课外活动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教育考试

教育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和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确运用考试手段,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引导教学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考试这一环节。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改革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优劣的知识质量观,改变以分数排队论高低的单一评价模式。在教育考试中坚持知识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并且以能力考核和素质测评为主;坚持形成性诊断考试与总结性评价考试并重,增加教学过程中经常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弱化期末考试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挥教育考试的督学促学功能;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改变闭卷笔试为主的知识考试模式;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切实维护教育考试的客观公正性,以严明的考试纪律和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杜绝考试舞弊现象,以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充分发挥考试的各项教育教学功能。

(六)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弥漫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校人文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校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软环境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办学传统、学风校风、规章制度、行为规则和习惯等。从某种角度讲,软环境对学生的培养更具影响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育人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培育民主、开放、进取的风气;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建设与学校特色相适宜的人文景观和优良的工程实践环境;建立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和支持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校风,使学校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场所,也成为学生精神寄托的家园。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工程师应用型工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开心一刻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