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2009-07-04 05:03陈慎瑜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邱少云预设人文

陈慎瑜

教学必须有效,有效教学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过分强调“人文性”、“自主式”、“生成化”的倾向,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有效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践行新课改理念,积极创建和谐课堂,让“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科学协调,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双性和谐——展工具之羽翼,沐人文之芬芳

这里的“性”指的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建国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经历了“思想性——工具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程。世纪之交起步的语文课改,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强调人文教育,消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存在的纯工具训练的倾向。孰料几年下来,纯工具训练还未完全绝迹,脱离语文而强调人文的现象却赫然出现了。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一味注重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语文的根基也不复存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和工具性和谐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海南省的毛立业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在课堂上,毛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两列词语说:“我读左边的词语,你们读右边的,读的时候,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于是,毛老师一个韵味十足的“烟雾迷蒙”,引出学生意味深长的“繁花似锦”;教师万千柔情的“杨柳依依”,领出学生无限遐想的“沙鸥点点”;一个急转直下的“俯临长江”,带出气势磅礴的“飞檐凌空”;一个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又让学生流露出无尽怅惘的“浩浩荡荡”……师生读词,仿若知音,彼此倾诉,一唱一和,有滋有味。情怀激荡。悄然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和人文情怀的熏陶、感染,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笔者曾以“湖光秋月两相和,语言精神同构生”的评语肯定了林雪虹老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林老师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朗读、品词品句、交流讨论、仿写句子等,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她抓住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中的动作词语,品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中的特色标点,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环境描写,品读着老汉的言行举止。几番引导,高潮叠起,老汉的形象越发感人、真实、深刻。文章语言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由此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一个个鲜活的元素,从而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共生。

语文教学中的双性和谐,就应该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样的相依相伴,“江天一色无纤尘”这样的纯净和美,“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这样的深刻动人。

二、双主和谐——彰学生之主体。显教师之主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简言之,师者,学生学习之主导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只有“还学于生”,才能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歌唱”。基于此,这里所言“主导”,实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也。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起释疑、引路的作用。彰学生之主体,显教师之主导,双主和谐,缺一不可。

新课改初期,有些老师走进了自主学习的误区,使语文课演变成这样的流程: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带——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个体有感情分段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从课堂形式来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活动。但是,老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了,教学进程完全随着学生的活动展开,这样的教学恐怕非专业老师也能胜任。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这与教师指导并不矛盾。教与学并非截然对立,科学的教完全可以隐身于导学之中而融为一体,不露痕迹。

我们应该都知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教学《我们爱老师》这一课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其中,“祖国”一词很抽象,斯老师是这样顺学而导的:当学生回答祖国就是南京时,她告诉学生南京是一个城市;当学生回答祖国是一个国家时,她启发学生想,美国、日本也是一个国家,能说就是我们的祖国吗?当一个学生说出“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时,斯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随口补充道:“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就叫祖国。”在斯老师循循善诱、丝丝入扣的点拨之下,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仅弄懂了“祖国”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而且还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是平等中的首席。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一要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二要适度,“导而弗牵,开而弗达”;三要适当,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文中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对于学生浮光掠影、未能深入研读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当学生表达言不及义或者理解有所偏颇时,教师要适度帮扶,及时予以点化和拨正;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师生有效互动,共享生命课堂。

三、双资和谐——呈充分之预设,现精彩之生成

“资”即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意向投注、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争论,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观摩活动中,来自香港的郑

思建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郑老师在课上巡视小组绘画的时候,一个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不想画。”郑老师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那你可以指导其他同学画呀!”,郑教师随机应变,将“事件”转化为“资源”,体现了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理解的另一途径。郑老师的教育机智令人叹服,更让人为之感动。

课堂教学资源来自于课上师生精彩之生成,更来自于课前教师充分之预设。充分之预设就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内容和分析把握学情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以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因过分强调预设而使教学呈现机械牵强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而今有些语文课堂中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远离教学目标,肯定也是错误的。比如,教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想汇报哪个字就哪个字,想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课堂上,学生你说我说大家说,热闹非凡,不知不觉时间过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任务时,已经来不及了。这个现象说明,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没有尺度的把握,课堂上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如果做好充分的预设,把握识字的重点,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就不至于失去对学生发言的调控。失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精彩。叶澜教授曾形象地比喻: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所以更应尽可能充分地做好应对各种可能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根据“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更,演绎课堂无限的精彩。这里,预设和生成和谐融合、辩证统一。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精心预设,顺势把握生成,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上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师:看了电影片段后。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

生:邱少云,你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邱少云,你的痛苦让我看到了你那钢铁般的意志!

生:邱少云,你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硬撑着,你完全可以跳进旁边的水沟里!

师:(声音缓慢而低沉)这位同学,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

生:是。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啊?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但是,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请大家用心地听一听,你一定还能听到,有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在告诉邱少云——

生: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战友们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在望着你,祖国人民在望着你啊!

生: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你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邱少云啊邱少云,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吗?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体,但烈火永远烧不毁你那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你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面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另类之音”,王老师没有当头棒喝、一语否决。而是捕捉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时机,以一句“你希望邱少云活下去,是吗?”主动接住学生抛来的“球”,然后超越预设,巧妙地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让课堂生成更显价值。由此,我们听到了一句句极富个性、极具灵性的对话,课堂也因此进入了“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发扬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重新审视、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所强调的教改理念,倡导的教改策略,追求的教改目标,正是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和谐语文教育。教师应积极创建双性和谐、双主和谐、双资和谐的语文课堂,追寻本色、平衡、和谐的语文教育,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邱少云预设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浅析预设的应用
邱少云:烈火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