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重建课堂教学文化

2009-07-04 05:03司庆栋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理念新课程改革

司庆栋

摘要课程改革的推行离不开教学变革的支持,教学变革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记忆性教学文化”,一味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接受的课堂教学文化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要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以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文化重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要对现有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建。以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新旧课堂教学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课堂教学文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如果没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无功而返。由此可见,落后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亟待改变,要按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重建课堂教学文化。

一、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文化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彼此依存的关系表明,课程改革的推行离不开教学变革的支持,教学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程改革既是对显性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又是对隐性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的改变,尤其是观念层面上的改变。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改教材,即用新的教材代替旧的教材,用新的教学内容代替旧的教学内容;也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是体现在课程表上的变化,是相关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新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价值观念、课堂管理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深深地植根于教学文化之中,一定的教学文化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行的“记忆型教学文化”、“接受型教学文化”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教学的评价只注重成绩的高低,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课堂教学文化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课程改革才会成功。因此,重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课堂教学文化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内在动力。课改必须“改课”,课堂是课改的希望。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上。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行为等,这也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同时,教学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正是课堂教学文化的核心,所以一定的课堂教学文化下的教学理念、价值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只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文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只有重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才能为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内在动力。

二、传统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按照提前备好的教案,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学生则整整齐齐地坐在下面,安静地听着、记着,不时抬头两眼迷茫地看看老师。这样,讲台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钟启泉教授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称为“记忆性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探寻和评价信息。下面。笔者就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1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一味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容器”,导致其在课堂上丧失了主体性。多数教师都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传授了知识,自己的职责也就完成了,致使课堂教学从人的生命整体中抽象、隔离出来,这种教学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成长需求,课堂教学也因此从原本的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2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都是“讲台中心、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摧残了其自信心,由此导致他们对教师产生了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状态中。由于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教学评价。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且大多是对教师的教的评价,而对学生学的评价较少,其实质就是评价教师知识传授的水平,这种评价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的产物,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与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推进。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承载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因此,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打破这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文化,建构一种对话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学文化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才能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模仿,而没有内化为教学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内在的观念没有改变、新的教育信仰没有形成。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重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就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它是人的生命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成的角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应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接受体,看成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他们看成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所以要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经历,把课堂变革为真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促进他们的认知、意志、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等诸方面的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巴西教育家保罗·佛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交往中,师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能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与关爱,同时还会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激励、感化和建议,并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

3变革课堂教学评价。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通过评价,使教师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评价主体上。应该强调多元化,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使教师、学生、管理者都参与到评价中来。此外,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更要看他们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还要看老师给了他们多少思考的机会;不仅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更要看他们是否敢于批判;不仅要看分数得了多少,更要看学生到底是否成为了快乐的、诚信的、主动的学习主人。

猜你喜欢
理念新课程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用心处事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