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方式的探讨

2009-07-04 05:03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交流

李 可

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使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师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师生交流方式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双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始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

一、高中政治课堂上师生交流的现状

从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状况看,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交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无效的交流,它不具备真实交流的意义。因而也就无益于课堂教学。

1不公平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只与少部分的学生交流。比如在公开课上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提问个别学生;在考试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只与成绩好的学生交流:部分不熟悉学生姓名的教师只与“座位方便”的学生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交流出现垄断性,部分学生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2预设交流。课堂教学交流中,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与学生试图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的交流,期盼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这种交流方式往往容易让学生被动无奈,消极地认为“全是书本说了算,老师说了算”,无法做到心服口服,产生共鸣。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而应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他们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材、教师、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流互动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对话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经验”。

3过于做作,徒具形式的交流。流于形式的交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存在,这类交流徒具交流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其表现形式各异。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其他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智慧活动的问答。这种情况在课堂讨论中也会存在。假如教师为讨论而安排讨论,并没有考虑到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那么无论是交流内容的安排、交流方法的运用,还是交流时机的选择,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交流出现“空壳”现象。这种交流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智慧活动构成挑战。有时,有些政治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课堂德育目标而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一些生硬做作的交流方式。比如,在课堂讨论中,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会让学生相互提问或小组竞赛,但由于教师的设问或指导不够科学、及时,学生之间无法真正开展真实有效的交流而使交流显得非常做作,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交流优化措施

1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学习”。课堂教学中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判、共享知识的过程,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相互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很多教师习惯于对学生作出学习评价。却忽视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作出评价。政治教师往往认为政治课是严肃的,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也只有相互间独自式的“倾诉”而无彼此的分析、评价。在多次听课中,我们都能听到很多教师的第一句开场白就是“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可是这种“一起学”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教师的“一人灌”,即使表面上看交流频频进行,但也往往是“交而不往”的形式。

在师生之间完全实行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必须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努力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创建平等对话的氛围,建立正确的“评判”机制。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流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比如生活与消费、文化与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内容,学生都是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教师要学会“倾听”;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能厚此薄彼。假如我们不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将有可能在丢失教师形象的同时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

2尊重学生,付出真爱。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交流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付出真爱。这种课堂交流中的“爱”体现在:一是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尊重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爱护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人与人快乐相处的美好现实。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热爱每位学生,注意差异教学。使学生人人有提高,人人能“回归生活世界”。三是要爱护学生幼稚的想象及课堂中的即兴发言,给以积极引导和耐心分析,不要把学生参与课堂的勇气轻易扼杀。

3提高交流实效。课堂交流实效性的提高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要丰富课堂教学交流的类型。单调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新课标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除了课堂教学,政治课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分组学习、小组合作、大组讨论、个别指导,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间交流的多维性。二是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流围绕实际问题展开。比如。讨论要尽量安排那些智慧挑战大、个人努力难以解决、有较大分歧的问题,促使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用真正意义的师生交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需要重新确立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使新课标下的政治课真正实现“一学做人,二学文化”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交流平台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交流平台
麻辣师生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