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态化数学课堂中成长

2009-07-04 05:03潘秀贞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态化数学课堂

潘秀贞

摘要生态化数学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新型的课堂。本文从前提、基础、关键和深化等方面阐述了构建生态化数学课堂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态化途径方法

叶澜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我们要站在发展和完善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数学教育:教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去传授数学。因而所上的每一堂数学课都不应是零碎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一部分。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正是生态化数学教育的最好注释,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实践,从“知识型课堂”走向“生态化课堂”。

一、前提:营造绿色氛围,构建生态化课堂

生态化数学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来建构新型课堂。它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以课堂为落脚点,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可持续性教授知识、学习知识和交流知识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生态化数学课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它强调师生互动、以人为本、个性化等。

构建生态化课堂的前提是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开放学习的心理空间,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与教师形成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人格的碰撞。教师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对意见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而对那些奇思异想则要给以呵护,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并形成较强的自尊心,由此张扬自己的学习个性,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总之,活跃、向上、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和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

二、基础: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要相得益彰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就使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蔚然成风。合作学习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如能集中组员的智力、信息、知识,较好地完成任务;能分享他人的学习资源,适用于学习难点,等等。但它也有明显的弱势,如使误解学习内容的几率增多,容易依赖他人;关注交往而非学习本身,可能导致学生发展的机会不均等。因此,要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就需要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但有的教师只“得其形而忘其神”。认为合作学习越多越好。一堂课几经“合作”,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叽叽喳喳”,结果仍然是个别学习尖子唱戏,其它成员则“看戏”,没有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笔者曾听过一节“梯形面积计算”的课,几乎自始至终都是合作学习。教师先请学生在小组里讲一讲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和计算公式,然后再次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多个梯形进行面积公式推。这样,整个过程都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准备,而均为集体智慧。笔者还发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组里都只有一两个“好”学生在活跃着,而大多数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都没有积极思考、讨论,这对于提高多数人的学习水平是不利的,且容易造成学生问的差距扩大。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孰先孰后?不言而喻,学习,归根结蒂是学生个体的事,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个体学习。所以它必须建立在个体充分学习的基础之上。如果个体学习无所得,合作学习又怎会有效?面对问题情境,首先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策略、途径,力求解决问题。等他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组织合作学习,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角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完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有一个练习是比较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其中有两个钟面的角的大小不好比较(很接近),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尝试着找到结果,使每个学生都对角的比较有一定的体验。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让他们回顾自己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如在上例中,当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当合作完成,且每个小组都有结果后,再让每个学生说说在小组学习中的收获,这样既能使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也能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生1:“我就想到把钟面上的角拿下来比一比,没想到其他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办法,比如发明了活动角,用活动角去比,等等。”生2:“我就想到了数钟面的格子。”生3:“我还没想出比的办法,看了小伙伴们的办法,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用尺上的角去比,也能比出来。”生4:“我想到了自己做的活动角可以帮助我比出角的大小,原来以为自己很聪明,可没想到小伙伴们还会有这么多的方法,看来我要向他们学习。”……经历了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地反省自己,吸纳伙伴的见解,反思自己的失误,以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关键:注重对话、互动、共享,促进完美生成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还可以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也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例如,笔者在开展“旅游中的数”的综合性学习中,创设了春游情境,要求小组合作设计旅游方案:有乘车、买食品、买门票、游玩等项目,其中“买门票”的标价是:团体票每人5元(30人以上);成人票每人10元:儿童票每人8元。本班有学生22人老师2人,如何买票?需多少钱?请讨论后汇报。

生1:22x8=176(元),2x10=20(元),176+20=196(元)

生2:30x5=150(元)

生3:24x5=120(元)

生4:买24张票不能享受团体优惠啊!

生3:“可以去叫6个人来,钱他们自己付!”同学们恍然大悟,并为他热烈鼓掌!

到了最后要确定预收多少钱时,又引发了争议。由于各组设计的方案不同,有的说要收4J0元,有的说要收50元,僵持不下,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笔者就

摊开双手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又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投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另一个则说“可以取50和40中间的钱数45元好一个“投币法”!好一个“取中间数!”这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自觉运用,师生都能很好地投入到这种互动中。

学生的成功、学生的精彩固然需要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出现错误和不足时,则更需要老师的机智,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例如,教师让学生指出在教室内能找到的角。生:黑板的一角,数学书封面的一角,课桌的一角……其实他们都是指出的一个点,可见是对角的概念理解错误了,怎么办呢?师装傻:你们找到了很多角,现在老师把同学们找到的角画在黑板上好吗?于是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停下。学生傻了:“不是这个样子的。”师继续装傻:“你们刚才就是这样指出的呀!”生:“不光只有一个点,还有直的线。”生补充:“还有两条……”

生态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师的“装傻”是一种教学机智的表现,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意见的尊重;让学生认为自己很能干——连老师无法解决的问题都知道,从而增强了说的欲望。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对概念的误解,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和活力,就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生态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比如,在探究“鸡兔同笼”:“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多少只”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几种方法,解决了鸡与兔的只数问题后,笔者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一生发言说:“老师,可以用2x20=40,54-40=14,14+2=7(只)”笔者问道:“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鸡不动,兔子起立……”顿时,教室里一片笑声,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后,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面上了,就得到40条腿(2x20),那么从少了的14条腿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14÷2=7(只)……”笔者又问道:“你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一部分单独计算,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了掌。

没过多久,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那么,鸡和兔总共有80条腿……也一样可以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课堂里再次响起了一阵掌声)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由此可见,现代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实践也证明,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才会有新的知识“生长”出来,他们才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深化:实施学生参与的生态化评价

数学教学中的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就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在课堂中,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都在生成,都在发展、变化,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中的信息,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从外部转向内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被动转向主动。在评价时,教师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灵感。对于学生进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不能泼冷水;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而发表了错误意见的学生,教师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谅解。学生只有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是生态化课堂的精彩所在!

生态化数学课堂不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视为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而产生的不同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真正构建起生态化数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还需要教师锲而不舍地努力。只要我们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宽容,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就必定能取得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生态化数学课堂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