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从“无助”走向“自助”

2009-07-04 05:03周菊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解题意识

周菊萍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畏学、困学现象,尝试探究其原因,并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唤醒自助意识、引导自助行为、培养自助习惯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自助意识行为习惯

一、引言

不可否认,“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现今的课堂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朝气。但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常处于一种“无助”的学习状态中:面对一道题,找不到解题思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欲言又止:要问同学,他人正忙或恐遭耻笑;想问老师,难以启齿,且问题还不止一个亦或会招来数落:很想独立解决,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信心不足而半途作罢。“自助”,顾名思义,学生能借助自身的努力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并充分参与、享受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那么,应如何让学生摆脱“无助”,走向“自助”呢?本文以课前要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复习的“学习三步曲”为例,试图帮助学生找到走出学习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唤醒自助意识

现象: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学生都知道课前要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复习这样的“学习三步曲”,但即便如此,差异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如果不能为每位学生,尤其是占班级少数的学困生量身定做课堂教学模式,就不可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自助”就成为了必要。

但学生打从幼儿园起,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要求都是“要听话”,对于学习这件事更是“要听老师的话”。以致于他们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课堂上的提问),在没人帮助时就会茫然失措,从而无法实现“自助”,其实,这都是由于他们忽视了自己可以独立解决所带来的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是,对于一起跨入初中门槛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差异,如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要使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无法真正体验、享受课堂教学中的平等。而要实现“自助”,首先就要唤醒学生的自助学习意识。

三、引导自助行为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却不知道应如何去做。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助学习方式,理解学习内容,这与学习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以“学习三步曲”为例加以说明。

现象1:首先是课前预习,多数学困生的“预习”仅仅停留于阅读文字,而对于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往往不会进行追根究底的思考。在学习中,若问学生预习了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再问:“懂了吗?”他会毫不犹豫地点点头。然后问“配套的练习题会做了吗?”被问者则羞涩地摇摇头。“既然懂了,却又不会解题,知道为什么吗?”对方表现出一脸茫然。

对策1:对于预习,“自助”提倡做简要的预习笔记:划线表示(通常使用铅笔)比较重要的概念、定理或结论;同时,还要在难以理解的语句旁打上问号;对于看懂原理的例题,就再独立地解一遍,并与书上的解题过程进行对照;最后简明扼要地写下自己不懂和已掌握的知识点。

现象2:其次课上听讲: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有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与传统课堂相比,这更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此时的学困生却更显得被动:别人兴高采烈,他却因缺乏自信而犹豫不决;别人滔滔不绝,他话到嘴边又咽下去……在合作讨论中,他只是一个听众甚至仅仅是一个观众,根本就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从而难以掌握知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对策2:小组合作,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调配相结合,以避免孤雁单飞或学生组合差异过大等情况的发生;结合预习笔记,交流得失,取长补短,必要时还可作简要记录;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参与程度,切不可重形式而轻内容。

现象3: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或者出错率较高。若问之:“上课时听懂了吗?”答曰:“懂。”再问:“那为何做不出?”又是一脸困惑。追问:“做作业之前复习过今日所学了吗?”则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这就是对知识一知半解的典型。

对策3:先巩固当日所学,并且完善预习笔记。再以图表的形式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尽己所能地独立完成当日作业,不解之处视具体情况或求助,或暂且留出空栏,最后再思考;备一错题集,专门收集错解之题,详细记录错误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四、培养自助习惯

都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但无论对少年还是成年人来说。要从“播种一种行为”到“收获一个习惯”,都需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

现象4:“新砌的茅坑三天香。”一个良好的开端后面往往缺少持续的坚持。刚开始时,学生颇感兴趣,多数人都完整地完成了几次自助式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样做要多付出不少时间,坚持者就慢慢减少了。其实,对症下药讲究“疗程”,疗程不足,效果不显。那么,应如何使学生长期坚持这一学习方法呢?

对策4: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助式学习的好处,如上课听讲时,可以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作业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解题速度也变快了,还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等等。同时,教师还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学生的学习,以激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②教师要坚持密切关注学生自助式学习的方式、方法,并随时加以引导:如预习笔记的记录与完善;小组合作交流中数学语言的表达方法;错题集的记载情况等。③在周末、假期等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段里,教师尤其要事先做好关于自助学习的指导和提醒。

五、结束语

实践表明,唤醒自助意识、引导自助行为、培养自助习惯能有效地让学生从“无助”走向“自助”。但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耐心和恒心。因为有了教师的坚持。学生不一定能坚持;但如果教师不能坚持,学生则一定不能进行持久的自助学习,那么,养成自助学习的习惯就成为了一种奢望。事实证明,自助学习的习惯养成,还有助于学困生自主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快地走出学习困境,实现整体进步。

猜你喜欢
学困生解题意识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