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崇师心理的几点探讨

2009-07-04 05:03潘玉仙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阶段道德心理

潘玉仙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往往是异常崇高、神圣的,他们认为老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因此。对老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崇敬、信任感。小学生这种特有的心理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崇师心理”。

许多家长都发现: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一旦到了学校,都成了老师的“忠实信徒”,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老师的要求比家长的话更有威力,小学生动不动就以“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作为与家长争辩的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有关调查发现:84%的小学儿童(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都认为要听老师的话。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也慢慢有所转变。那么,为什么崇师心理主要发生在小学阶段呢?它又是如何减弱的?崇师心理在小学阶段有何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出发,对小学生崇师心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教育建议。

一、学生崇师心理的形成原因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入小学校门时都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笔者经过分析后,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角色产生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新的角色过程。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了游戏活动,而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角色的转变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但是由于儿童思维尚处在具象思维阶段,还不能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此,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都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亲近教师并接受教导的需要。

2与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有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对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小学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正处在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以他人(主要指家长、教师、同伴群体及其首领)权威的评价判断标准过渡到形成自己较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在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中,他律道德占有相当大的成分。皮亚杰认为,6-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准则主要来自权威人物,如上帝、警察、父母、教师等,在他们看来,这些准则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在这些权威人物中,教师无疑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因此,小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依赖、亲近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一直以来,社会上对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社会形象大为颂扬。据媒体报道,在各行业的社会形象调查中,教师多次名列前茅。从人学第一天开始,小学生们就置身于一种“尊师”的社会氛围中,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所论述的只是部分原因,形成小学生崇师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客观需要、社会熏陶、自身发展等。但是,这种崇师心理基本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心理,与成人的尊师心理相比较,它显得更纯粹、更普遍,也更不成熟。

二、对小学生崇师心理减弱的过程分析

这种绝对服从式的崇师心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是有利的,从心理上有助于他们较快地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从三年级开始,儿童的道德判断就进入了可逆阶段,他们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老师了。“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的想法随年级增高而逐步产生,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老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更主要是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将不断增加,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小学生的崇师心理不断减弱,这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儿童崇师心理的减弱并非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导致其崇师心理减弱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外部因素,即教师、社会等因素所造成的。

1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是凡人,所以不能用“完人”的标准来苛求他们。然而,一些教师由于业务知识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课堂上错误百出、漏洞百出,甚至被学生的提问弄得张口结舌的现象也屡屡出现。对于这样的教师,小学生的崇师心理自然会减弱。

2教师师德方面的因素。《礼记》中说,教师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和道德的灌输,并亲身实践道德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言行分离”,在学生面前丧失了道德表率的形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小学生不再崇拜、信任自己的教师。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某些教育行为出现了失误。有研究者曾对某地区50所中小学的500名教师和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至少约25%的教师对学生实施过体罚或变相体罚。另外,由于教师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地对学生发火、训斥、惩罚、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压抑学生的自主性等现象也比较明显,这些都使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受挫感和不公平感。

除此之外,社会一度对教师形象塑造过高,甚至有些偏离现实,导致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等,也对小学生的崇师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几点教育建议

引起小学生崇师心理减弱的负面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素质、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要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教师进修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2教师的威信不是硬性赋予的,也不是强行建立的,而是内生性的。有些教师用拳头取回权威、用皮鞋维护尊严、对“蔑视权威”的学生进行体罚,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用行动去捍卫自身的尊严,并在人格、学识上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之情才能得以长期维持。

3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现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重要特征是: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重视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关系。小学生的这种崇师心理无疑为师生双方建立这种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4从社会、学校的角度出发,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为他们教育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

猜你喜欢
阶段道德心理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心理小测试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