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2009-08-27 09:27蓝明金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

蓝明金

摘 要: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数学课程本身、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论述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意识培养的途径,结合教学实际中的实例,重点阐述了如何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的培养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的很多方面都能够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与效益.以往的某些数学理论和方法,正在或者将要转化为应用性的普通技术,数学技术化的趋势日益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领会或理解数学,更主要是为了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的感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数学的思考: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数学的猜想: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股票、利息、风险、保险、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检测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2.从数学课程本身来看

数学本身是充满了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著追求的态度.

3.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在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数学应用问题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观点之间真诚的交锋,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知识体验.

4.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来看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事情,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能够从中发现蕴涵着数学知识的问题.

由此看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三、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途径

应用意识的培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旋转转盘,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大,还是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预先猜测指针会停在哪一个区域内,然后动手旋转转盘.学生在亲

自旋转转盘的过程中体会到,当转盘没有停下来以前,指针落在黄色区域还是落在红色区域是不确定的,通过多次旋转后,学生逐渐体会到指针落在黄色区域和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不一样,停在黄色区域的次数比落在红色区域的次数要多,即指针落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比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4.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保持学生对应用问题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布置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鼓励学生随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尝试用数学的观点做出解释.

5.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各种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我将语文、英语、科学、劳动等学科与数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

世界如此多彩,只源于数学的存在.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用心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将问题回归于生活!”希望沿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ncs/math/math.htm数学课程标准.

[2]张奠宙,宋乃庆主编.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http://wwws.hbcnc.edu.cn/~jpkc/shuxiejyx/lunwen/20.pdf数学教育研究小组张奠宙执笔.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

[4]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黎海英)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