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2009-08-27 09:27李美球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同类项意识思维

李美球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做学问最怕没有疑问,有疑才有思,而思正是行的起点.学会如何思维,这正是所有教育所要达到的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不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和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敢答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作答,就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教参是从,不唯师长是从.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的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或作答,哪怕是十分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2.营造一个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尽管在很早以前,我们已经在思想上认同了学生主体这一个学生观,也认同了让学生独立思考,但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还是教师问得多,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甚至有的教师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简单问题,学生只有回答“是”或“不是”的权利,很少有真正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能得到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的机会.

怎样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呢?新课改的数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操作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果数学教师真正地把握好了新的数学教材,无论是对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合理地引导学生去质疑、调查、探究,那么,在这种富有个性的实践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从而逐步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一定的问题背景作为自己思维的明确目标,促使自己自觉思考,从而进入新的境界,就会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寻求答案.比如,在《乘方运算》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理解乘方的增长速度是极快的,让学生事先估算一张厚度仅为0.1毫米的薄纸经过折叠20次后应该有多厚.很多学生认为,这么薄的一张纸,再怎么折叠,又能有多厚,无非几十厘米而已,学生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厚度比30层楼还高,更想不到折叠30次后,比12座世界最高峰还高.在这样一种问题背景下,学生的脑海中肯定是疑云遍布,对问题的渴求无形中就产生了,于是,学生就会自觉地探究数学现象,了解生活中的数学,说出自己对乘方的理解.再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方向看”,我让学生随意选定一个实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上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我还大胆地让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当实物模特,让他站立在教室中间,全班学生观察他的头部,一下子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推向高潮.

“我只看见一只耳朵!”

“我看见了眼睛、鼻子、耳朵!”

“我只看见黑黑的头发!”有的学生甚至离开座位,爬上桌子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人的头部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是不一样的.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一位学生能从情感上获得升华,他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人,所获得的认识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根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会类比并推出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的结果.随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许多知识都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获得.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充分发言、提问及交流与合作,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再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建立了相关的概念,初步体会到了每一节课的实际意义,明白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成的,既自然,又及时,而且投入.这对学生来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真正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想答

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如在教《合并同类项》时,我先出示代数式“[WTBX]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学生任意说出一组a、b[WT]的值,不管数值多大,我都能又快又正确地说出代数式的值,学生感到惊讶,立刻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回答得这么快呢?有什么秘诀吗?学生此时很想知道答案,兴趣盎然,学习非常主动.我再提出:“看到课题——合并同类项,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提出:“什么是同类项?什么是合并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能解答哪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有了探索的欲望,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目标.此时我再适当指导,让学生自主交流和探讨,寻找答案.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未知因素混杂于一些熟知的因素中,这一混合必将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HJ1.70mm]

4.学会等待,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教师经常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问问题,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教师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以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而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而任意中止那些不能流畅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回答,那么还谈什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独特策略和最佳策略,才能把创新的潜能开发出来.否则,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需要时间.如果教师设计出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而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有条理地把问题阐述出来,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被泯灭,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必须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

5.传授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新教材中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所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在现成的问题之后都有一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根据彩图提问的习惯,然后集体讨论解决.

有了问题,就有了创新的前提.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他们的问题意识随时都会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对于大脑一片空白的,平时毫无准备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之擦肩而过,他们的思维火花怎么可能有机会与问题进行撞击,从而产生出创新的灵感呢?因此,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和有序的开放状态,以便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和培养,不断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实例,创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问题意识,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廖银燕)

猜你喜欢
同类项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学习同类项 口诀来帮忙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