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公开课的观察与思考

2009-08-27 09:27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公开课教学方式

陈 青

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中,我们看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差,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追求课堂的新颖和花样以及表面的热闹,而忽略了数学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说数学代替做数学

在很多的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以前的教学模式为“满堂灌”,而现在却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在课堂中不管是引入、授课、小结,都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经常是一个问题呈现后,老师很快就请学生起来做答,课堂中问题满天飞,学生说数学的机会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有时甚至一节课都在说数学中完成.有人做过统计,在一节数学公开课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有46次之多.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只是在追求一种课堂的活跃和表面的积极性,在这一问一答中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面对的只是对少数学生,对于所提的问题,如果几个学生能回答了或解决了,似乎就代替了全班学生都会了,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老师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也许是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我认为真正的数学学习应以做数学为主,老师在课堂中所创设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光是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来完成,而应该是在问答的基础上更多的让学生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课堂中,“做数学”应该是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而不应该用“说数学”替代“做数学”.所以,改变“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倾向,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

二、只追求课堂的完整和流畅,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同样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很出众,很活跃;表面上课堂很活跃,但更多的学生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众或观众.有些只能呆坐在教室的最后两排,显得一脸的无奈和冷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按自己设计的思路去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保证课堂的完整和流畅,但是忽视了弱势学生的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他们已经是无可救药,所以对这些学生弃之不顾,这些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虚度时光,苦等下课.曾经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在10节课里,重点了解的5位优等生举手341次,发言67次;重点了解的5位差生举手17次,发言6次.10节课里差生平均每人得到的发言机会仅1.2次,不到优生的十分之一.可见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偏重于部分的优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真正有所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也要有差异.教师要把学生的差异看着是一种“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这种资源,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努力为各类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良好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所以教师的课程目标不应是固定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三、分组讨论只流于形式,不注意效果

在很多的熟悉公开课中,我们也注意到,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上都有分组讨论,有的前后桌四人成组的,有以题目牵头自由组合的.但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用时存在许多问题,所谓的分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讨论的问题浅显,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有分组讨论这个环节,盲目的叫学生分组讨论,所设计的问题不具有讨论价值,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知识性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的必要.还有的问题,学生一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而且这结论单一而具体,这样问题不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讨论价值.

2.分组讨论肯定会占用比较多的时间,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的课堂完整,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无法展开,这样只能是做个形式而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如下几大步骤:(1)思考并得出结论,(2)组织语言表述,(3)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所以分组讨论是需要精心设计并慎重使用的,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否则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总之,合作交流或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堂分组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以及知识互动方面确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教条的、形式化的照搬到所有的课堂教学中,不但不会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从数学公开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转化成教学实践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努力地去探索,去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之,判断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劣,主要看他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相信这样的教学策略会得到更多的教师重视.

(责任编辑:邓国勋)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公开课教学方式
基于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的视频反馈学习法在神经病学教学查房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