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

2009-09-03 07:03王向峰
社会科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西游记

王向峰

摘 要: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

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

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

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

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

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

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关键词:《西游记》;魔幻浪漫主义;游走叙事;神话思维

明代淮安人吴承恩(约1500-1582)创作的魔幻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游走过程建构情节、开创意象叙事模式、达到至幻至真的长篇小说,长期以来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作品,是古典小说中读者最多的一部杰作。论原因,与其首创游走性结构、神话思维的叙事、意象化形象和魔幻性叙事的成功笔法有直接关系。在此应该说明,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虽多好使用神魔材料,但也有不使用神魔材料的理想与幻想表现,因此,本文对《西游记》才特别标出为“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性叙事,以示其浪漫主义的特殊性。

一、 游走的情节叙事

1.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大体上形成了三种展开情节的时空方式,一是宫廷或宅院式,西方称之为“哥特式”小说;中国的《红楼梦》是最为典型的宅院式小说,英国18世纪末产生了一批哥特式小说家,成为先浪漫主义在散文文学中的代表。二是游走式,西方称之为“流浪汉式”小说,中国的《西游记》出现于16世纪,是中国最早的游走性叙事的长篇小说,其后多有采用者,如《封神演义》、《镜花缘》。17世纪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唐•吉诃德》最具代表性。三是以上两种方式的交互综合。

2.游走情节的设置必有目的性,即为何而走,这是游走的动因。“游走式”的叙事结构其叙事原型最早存在于神话与童话中,以理想人物的除害、寻宝、征伐、冒险和追求为游走目的,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情节模式;也有流浪儿和流浪汉的被动游走。《西游记》开篇是孙悟空出世的游走,目的是追求自由生存,闯地府,入龙宫,闹天宫,都是率性而为。保唐僧取经的游走是小说情节的中心内容,目的直关东土众生的劝化为善的大旨。在小说中,取经人的心性修养目标实现在游走历程的严峻考验之中,而其社会理想目标则实现在游走历程的的终结之时。这个情节安排,在指导思想上已超越了坐禅修心的方法,是对觉行圆满的全面艺术展现。

3.“游走式”情节结构由于所涉空间广阔,以“找” 与“遇” 为机缘,所以能扩展事态,叠加故事,成为串珠式的情节,方便建构,但难于节节各有出奇之处,不易造成情节间的有机联系。《西游记》在这方面有很高明的创造。其中设置了层层困阻,多为具有社会象征性的妖魔鬼怪,也有直接出现的世俗邪恶与贪欲,都成为走向圣洁的障碍,倘若战而胜之,不仅要有神力,还须具有心力。在情节的联系上,“唐僧肉”的吸引力和“大闹天宫”的知名度,在每一回中都有反响,起到了情节贯通作用。

4.《西游记》首创中国游走式小说情节的成功。小说叙事以孙悟空出世后的游走为贯穿情节:先是到三星洞向须菩提祖师爷学道、闹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五行山下被困五百年、解困后保唐僧西天取经。游走式情节不论在中外文学中最难的都是写出叙事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点上《西游记》有其自身的特点:(1)去西天取经的基本成员的聚集和他们内部的联系与矛盾是情节的制导核心;(2)孙悟空在天宫与诸神有联系,因此构成了他与从天上落凡为妖的诸妖的互相了解;(3)有妖界共羡难得的“唐僧肉”;(4)有与牛魔王及其妻子铁扇公主和儿子红孩儿的过节;(5)唐僧的“紧箍咒”和几次驱逐悟空,打破了悟空只是降妖工具的单调性,并造成了内外两重矛盾;(6)猪八戒的馋、懒、呆与好色和好嚼舌头贯穿全书,他的无事生非和恶作剧增添了叙事的世俗性和趣味性;(7)在遥远、陌生和艰难的取经途中之劫难,分别有来自妖与人的交相阻难,冲淡了情节内容的单一性,造成了变幻离奇性和丰富复杂性。

二、神话思维的叙事

1.《西游记》本来不是神话,写的是积淀有原始神话材料的神魔故事,有人习惯地称之为“神话小说”。神话是先民的不自觉的浑融性思维、以幻想解释自然与社会并借以征服自然力的产物。人类迈出初民时代,神话不再产生,因为人的理性抑制神的观念。中国儒家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道家的以道制神,道为“象帝之先”,都表明中国神话时代的消解。但神话时代过去后,人在思维中却可以自觉地以神话思维方式去构筑艺术审美的形象体系,《西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宏大的神话思维叙事作品。

2.在《西游记》中神话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

(1)神话思维是以想象代替事物的存在。初民的神话思维是不自觉地以想象代替事物的存在。初民时代在人的意识中人与鬼神是可以直接交往的,只不过他们是居于天上和地下,并以此构成了神话系统。这种不自觉、不是逻辑的思维,凭借的是想象中的建构。但在神话消亡的时代,艺术家却可以用神话思维的思维方式创造文学作品,这时则是自觉的审美想象的艺术驰骋。卡西尔说:“想象本身就是事物;想象不仅是为对象产生的,它还具有相同的现实性,因此想象代替事物的直接存在。” ② (注:[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53页。

(2)变形思维:在神话的变形思维里,经常是使一个事物在没有必然性的情况下变成别的事物。卡西尔说:“神话的变形经常是一种个别事件的记载——从一个别的和具体的物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太阳由一块石头形成,人形成于石块或树木。所有这些异质的神话解释,由于它们的内容本身混乱和无规律性,展示了对世界的同一态度。”②孙悟空能从石头中出生,并且是猴子模样,既非科学,也非遗传,而是认为世间一切都可以生成为人,能从此一形式变为另一形式。孙悟空会72变,猪八戒会36变,那些妖精也都会各种变化,作者就是以这种变形思维方式写出来的。

(3)假定的因果律。在科学思维中,“世界中没有任意产生的事物,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和必然性” ②(注: ③ ④ ⑤ [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1、54、55、67页。)。但在神话中常把偶然性视为解释事物的真正原因,例如在某个季节出现的动物通常被认为是这个季节到来的使者:“就神话而言,创造夏季的正是燕子。”②所以在神话思维中,世界上没有偶然产生的东西以及每一事物都是有意识、有目的产生的③。《西游记》中解释火焰山的由来,是孙悟空蹬翻太上老君八卦炉的几块烧红的砖落在了取经路上,所以那个地方才那么炎热。第54回写西梁女国有一个子母河,其水喝了就可以怀孕,而喝了落胎泉水又可以堕胎,这两个“可以”显然都是无中生有的假定性的原因。如果真有这两种水,该是多么大的科学发现和产业资源?所以,可以说神话思维是与科学的因果思维完全不同的幻想因果思维律。

(4)在神话思维中,认为“在具体客体的整体和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即整体不能分解为各个部分;部分就是整体并具有整体的功能④。“一个部分不仅体现整体,而且‘真正地说明整体;这种关系不是符号的和理智的,而是真正的和实体性的。用神话学词语来说,一个部分与整体是一回事,因为部分是效验的真正载体——因为它所招致或产生的每一种事物就是整体同时所招致的或产生的。”⑤神话所表现的“交感巫术”,就是局部代表整体,内心意向可以成为实际整制别人的手段。如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就头疼得在地上打滚告饶;孙悟空用手一指妖洞的石门就可以洞开,其源起就是来自于“交感巫术”的想象作用。这实际是虚幻的神话思维的一种体现,用之于艺术想象创造是奇妙的,但用之于实际生活之中却是要自欺自误的。

3.作为叙事情节中心的师徒四众,都有超凡的神奇出身,一个是“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而生的神猴;一个是仍保十世原身的金蝉子转世;猪、沙二公都是天神下凡。所以这四个不变的主角,与上界诸神、下界妖魔构成了复杂关系,演出了一个十分完备的神话世界系统。小说叙事中利用了中国的和印度传入中国的神话,有的还是道教的、阴阳家编制的传说故事,合成了一个从属于取经叙事系统的完整情节,有突出的文化综合性和自然人化性。在《西游记》中,对于佛教和道教以及中国的原始宗教材料广为采取,并赋予人的形象,进入叙事情节,成为历史文化内容,完成为游走性的魔幻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创造。在此应该说明,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虽多好使用神魔材料,但也有不使用神魔材料的理想象表现,因此,本文对《西游记》才特别标出为“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性叙事,以示其浪漫主义的特殊性。

三、意象化形象的叙事

1.客观之为事与想象以为事。《西游记》之历史所本是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文献材料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和一些元杂剧剧本,但吴承恩取此却独有创造,情节中的取经之事在大框上虽有所依附,但写出了一个出自于幻想中的化实为虚的神魔世界,它是直接世态事实的虚幻化,却可以认为是世相寓意的小说,可谓幻中寓真,愈幻愈真。明末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注:曾祖荫、王先霈等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清代尤侗在《西游记•序》中说:“其言虽幻,可以喻大;其事虽奇,可以证真。”(注:大连图书馆编:《明清小说序跋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页。以上引文说的都是以幻寓真、真可极真之理,虽然他们所指的“真”与本文所指向的现实之“真”并不相同。

2.意象小说以想象为事,以生活为所指,设置幻想希望中的情节,塑造神奇超凡的人物,虽事不可能有,人不可能有,但却是受事境局限的人们所希望的,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使金箍棒随意大小、到地狱勾掉生死薄上自己的名字、发现一种人(包括男人)喝了能受孕和流产的水,这些就是今天也是人所希望而不得的事;当然也有许多人所不希望的事也用幻想得以消除。

3.意象叙事就是基本情节中的人和事,都是起于现实动机,按作者的幻想需要设置,把一切都主观化,使其发展变化都按作者意愿而行,其中寄寓之意为行文之主,有幻想的讽谕性与批判性。第86回写灭法国国王迫害和尚的事:国王受到一个和尚的诅咒,于是,他发誓要杀一万个和尚,当杀到九千九百九十六个的时候,唐僧四人到此国度,他们闻讯后只怕圆了那个尚缺万分之四的指标,不敢去换关文,藏在店家的一个大柜子中想办法,结果柜子被贼人偷走,又被官兵夺下,柜中人互相埋怨;是孙悟空偷来衣服,四人换俗装,施了法术,把国王、王后和满朝五府六部的官吏都剃光了头,国王才醒悟了这场按主观设定数量惩治反对者的扩大化,是荒唐的行为。这种按比例抓“反对派”的做法,已经成为荒唐政治的现实寓言和历史预言。

4.意象形象由于是以意为主,超象性十足,可以离方遁圆,张力大,有对于现实的最强的同构性,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注:陆机:《文赋》,载《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171页。,成为观照历史与现实的超象结构。例如:第54回写玄奘和八戒喝子母河水怀孕事,这本来很离奇虚幻,但到落胎泉取水化胎的过程却有世俗的真实。那个水井已被一个叫“如意真仙”的家伙占据,他不肯轻易赐人,谁要须以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志诚奉献;但由于他是牛魔王的把兄弟,对于孙行者把火云洞圣婴大王叫观音收服之事一直嫉恨,岂能平白赐水?孙行者一次取水不成,找来沙僧相助,不免又打斗一番。但孙悟空只是将其打败,取水了事,并没有赶尽杀绝,颇为尊重他的监护权,只是警告他:“以后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再如:第55回进西梁国界,玄奘嘱咐几个徒弟:“前面城池相近,市井上人语喧哗,想是西梁女国,汝等须要仔细,谨慎规矩,切休放荡情怀,紊乱法门教旨。”这是一个成熟的教旨修持者对于初进世俗花花世界者们务须谨防“糖衣炮弹”攻击的谆谆告诫。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到诗对实事的表现应有的超越之理时,提出“有是事”之外的“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的艺术所造的“踵事增华”之事,那是“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莫不灿然于前者”,这才能达于超越实存的地步,使“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注:《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87页。)。这是论诗之理、事、情,其道理与小说是完全相通的。

四、魔幻系列的叙事

1.在中国的神话和童话与诗赋中不乏奇幻情节,但以长篇小说作宏大的奇幻叙事的《西游记》是开山之作,此后的游走式与神话式的小说大多滥觞于此。

2.任何幻想神奇情节皆源于现实的底版,只不过作者利用想象的逻辑,把现实情景加以变形,达到实以虚出,如按迹循踪,在折光中寻求现实,也不难辨认其幻象的由来。

“大闹天宫”时,孙悟空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是向皇帝夺权的口号,与元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书中那些蔑视和亵渎一切皇权正统的描写,除在农民革命行为中索隐外别无来源。失败后被压在五行山下,是英雄的悲剧。孙悟空最后不是被招安进入天庭当了什么官,而是走入了超凡的英雄理想追求之路,这虽非起义的继续,但也是他坚强不屈、实现的又一高尚目标的行为,这比取代玉皇大帝当了超皇大帝还有意义。因为如果孙悟空主宰了天宫之后,只不过是一次改朝换代,可能做的也只能是把玉皇身边的太白金星、托塔天王、二十八宿、护法诸王、六丁六甲、五方揭谛之类换成花果山的那些猴类亲族,如再遇有下界“妖字辈”谁来挑战权威,也会出于统治的需要,照样去征讨,此外,找不出别的统治办法。吴承恩让他笔下的孙悟空找到了一个超现实的并具有极大理想象征意义的非凡道路。

3.孙悟空保唐僧走上了取经路,这是降妖除魔、走向理想目标的艰难跋涉之路,照样发展和推动着孙悟空勇敢、正义、机智、坚韧、忠诚的品性,保证着“取经”这一极具象征性的美好目标的最终实现。

4.孙悟空保唐僧取经路上的阻难主要来自妖精。可划入妖精的有三类:

(1)一为被贬之神下放而一时为妖,这是可以转而为结善缘、走正路的一类。那个犯了性骚扰错误的天蓬元帅,被贬下凡,误投猪胎而以相貌为姓的猪刚鬣,在云栈洞入赘卵二姐家,卵二姐死后,他生活无着,只靠吃人度日,受观音指点只等取经人。那个打碎了玉皇大帝玉盏的卷帘大将军,因责任事故过失贬在下界,在流沙河吃人度日,把人头骨串为项链戴在脖子上为饰物,只等取经人上正道。还有西海龙王傲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的明珠,叫父王告了忤逆,吊在空中,玉帝将诛,观音说情,遣送鹰愁涧,免死,令等取经人随去。悟空保师父等来到鹰愁涧,所骑之马被此龙吃掉,经过一番波折,小龙皈依唐僧门下。上述妖精好办,他们改恶向善是宿命的,有上方政策保障,所以一旦得遇取经的唐僧,就可以云开雾散,走上正途。

(2)二为地方土生土长的山精树怪、狼虫虎豹、白骨精灵、牛鬼蛇神之类,他们都想为害取经人,有的想吃唐僧肉,有的雌性的则看中了大唐的这位帅哥;有的则与孙悟空早有恩怨,如牛魔王一家。他们的妖法一般都有限,党羽也较少,出身和档次都不高,上边也没有保护伞。对于这些,孙悟空和两个师弟终可以自力解决,孙悟空打死他们也没有什么神佛来讲情,一般都被彻底解决了,只有牛魔王一家三口,在被打败之后,知悔改,或“归顺佛家”,或“隐姓修行”,终成正果;还有第18回里的黑熊精,被观音救出,作为廉价劳动力拉去守了后山。

(3)三为从上天神佛那里下来的并且都带来了非凡的宝物的妖怪,这让齐天大圣招架不了,他们不仅妖法大,党羽多,为害久,到最后靠上天之助战胜他们时,孙悟空欲举棒打杀,总有天上神仙喝令“悟空住手!”试举三例:第22回里的黄风怪是释迦所在灵山脚下的老鼠,被降服后悟空欲打死,被灵吉菩萨救下,拿回灵山发落。第40回中写文殊的青毛狮子下来为妖,在乌鸡国弄得乌烟瘴气,把国王浸在水中泡了三年,占了后宫。孙悟空与两个师弟围住他正欲下手打杀时,只听“一朵彩云里面,厉声叫道:‘孙悟空,且休下手!”来的是文殊,他收走了狮子,又说了狮子下界为害乃是因果报应的理所当然的话。第67回中写的小雷音妖怪是弥勒佛尊前伺罄的黄眉童子,偷了后天袋子、敲罄槌,到人间兴妖作怪,孙悟空被弄得应付不了,收他时佛祖叫孙悟空变西瓜,黄眉怪吃下去,痛得受不了才告饶,孙悟空要打死他,弥勒佛叫悟空:“看我面上,饶他命罢。”——所有这些有来头的妖精占踞一处,总是结成妖群,成帮成伙地为害,最后被打死的只能是总头招募的那些没有来头的小妖,没有一个来自上边的妖精会损伤一根毫毛。这些从上边下来的妖精为什么要到下边来?主要是这里无管束,逞恶的机会多,可以满足欲望,有恃无恐,在下边干多少坏事也无死罪。在这里特别需要透识吴承恩为什么要孙悟空在妖精出身上做“人肉搜索”?这是为了寻根究底。那些高高在上、有权威有地位的神佛一类的下属,如太上老君的青牛,释迦牟尼灵山座下的老鼠,普贤骑的象,托塔天王的干女儿地涌夫人,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座下的金毛狮,文殊的座下狮子、广寒宫捣药的玉兔等等,他们何以一个个都能下凡为害?而为害后却又可以逃脱惩罚?这到底是本不存在的神仙世界的事,还是现实世界里不乏其见的人间事?如果问责,这些大佬们是难辞其咎的。可见这既是想象性的意象,也是历代封建宗法制度下官官相护、裙带纠缠的现实。吴承恩以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笔法,“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注:陆机:《文赋》,载《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在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里艺术折光地显现着社会现实。

吴承恩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不苟世俗,憎恶官场,在43岁补贡生,当了长兴县丞,面对黑暗现实,“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去”。他在诗中自谓“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但他却以小说为“刀”,谈笑间扫荡了所见所闻的一切邪恶势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幻中之实”。

(责任编辑:王恩重李亦婷)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中毒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