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弘扬苏区精神对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

2009-09-28 08:38钟昌火
党史文苑 2009年16期
关键词:苏区群众精神

钟昌火 蔡 慧

[摘要]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套的转型期,党群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对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苏区精神和谐党群关系时代价值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党群关系问题,但必须看到,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使党群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回顾历史,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为何能成为真正的廉洁政府?党与人民群众为何能形成血肉之情、鱼水之情?苏区精神如何能具备如此强烈的时代感?研究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在新时期对营造和谐的党群关不无借鉴意义。

一、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党群关系,即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成长轨迹表明了“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党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成熟。根源在于赢得了民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形成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鱼水之情是我们党优良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能够改变的”。“和谐的党群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方面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党的领导,把党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和保障自身利益的可靠力量。另一方面党及党的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群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在新的形势下,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显得极为重要。

1、党群关系的和谐关乎中国共产党牢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环节。党群关系不和谐,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就难以巩固,党也难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加以贯彻执行,更难以调动起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解决党群关系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

2、党群关系的和谐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党群关系反映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相互促进的,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认可程度越高,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顺利得到贯彻、执行。

3、党群关系的和谐关乎社会政治稳定。

党群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必立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依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共产党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发展民主作为不停的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需要也必然“日益增长”,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日益增长时,我们党明确使用“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而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弘扬苏区精神对营造和谐党群关系的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领导苏区军民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政权建设探索的生动体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苏区军民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英雄史实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在苏区时期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关于苏区精神的内涵,石仲泉先生认为苏区精神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二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三是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执著追求;四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五是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充分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为民精神,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政治品格与执政理念。在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党群关系出现的新挑战。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对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种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正确信念。苏区时期,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多次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进行“围剿”,然而共产党之始终能领导苏区人民前仆后继,坚持斗争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其中缘由,必胜信念必不可少。今天,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的形势下。有的党员淡化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有的党员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的诱惑,在政治上动摇,生活上腐化堕落。党员的理想信念,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因此,共产党员要经受各种考验。就必须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腐化堕落,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团结人民的力量。得到人民的拥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化,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形成与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相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苏区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在苏区特别重视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始终发扬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精神。因为他坚信:“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就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苏区干部无论职位

高低,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广大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勤于政务、一心为民铸就了“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群众路线是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时期,密切联系群众仍然是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进行的一项全新事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在于党群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大力弘扬苏区时期形成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鱼水之情的优良政治传统,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严于律己、加强监督,继续发扬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首脍灸人口的山歌。正是苏区干部清廉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苏区政权建立后,各苏区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无论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纪律建设,还是在干部素质建设、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取得空前成就。例如中央苏区在县以上党组织设立了监察委员会,在区以上政府中设立了工农检察部。并做出严厉的规定,“贪污公款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死刑”。同时,还在各级检察部中设立了控告局,号召群众组织检察“突击队”,加强群众的监督。1934年9月11日,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做报告时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因此,弘扬苏区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自觉地以苏区干部为榜样,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使党风廉政建设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优良党风党纪的形成,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反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此外,还要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到监督队伍中,发挥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密切党群关系,进一步提高党的威望,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倡导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

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1929年4月,毛泽东来到兴国,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没收一切土地分给农民”有意见,因为贫农对自己已经耕种着的土地有感情,故在制定《兴国县土地法》时,又改成“没收一切土地和公堂的土地分给农民”。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㈣的著名论断。正因为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对对苏区斗争进行正确的指导,并为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时期,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民意渠道畅通机制,加强民意调查研究,围绕群众生活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难。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采取听证会、公示公告、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体现群众意志,才能带动群众共同前进,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5、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

锐意进取,争创第一,这是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也是苏区精神的集中体现。苏区兴国县的干部党员,领导人民群众,成为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典型。兴国是扩大红军的模范县,在中央苏区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当时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军参战。1932年10月,兴国县制定了党员、干部“十带头”制度,“星期六义务劳动日”帮助红军家属劳动的制度。所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表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精简的机构、朴实的文风会风和高效的工作,在苏区筹粮筹款、扩充红军、组织反“围剿”战争和发展生产等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创造了第一流的业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还需要弘扬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创造第一流业绩。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更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机构效能,精简机构人员,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影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事业建设中来。

6、深化民主建设政治的理念,发扬民主平等的优良传统。

苏区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在这块土地上空前地建立了民主制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基本的民主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一切公民“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根据地实行了民主选举,从而使苏维埃政府成为最民主的政府。从“一苏大”到“二苏大”。中央苏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主选举运动。时任中央政府总务厅工程基建处处长的左祥云等8个贪污腐败分子,都被苏维埃中央政府判处死刑,一时轰动苏区,大快人心。苏区这种充分的民主精神,正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涵。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弘扬苏区时期的民主传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人民主权、为民服务等思想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不断扩大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保证各级党组织时刻听到民声,全面了解民意,真正代表民心,才能有利于和谐党群关系的巩固。

三、结语

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它仍具有多维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党群众关系,是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苏区时期所形成的这种“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勤政为民,理想信念,廉洁奉公”等思想内核和精神风貌对我们营造和谐的党群众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我们的党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党。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鉴于我们的国情和使命,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论党的群众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3.

[3]陈伟.新时期建立和谐党群关系[J].实事求是.2008(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6.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社,2002:80,

[7]石仲泉.中央苏区和苏区精神[J].中共党研究,2006(1).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9]红色中华[N],1934年2月18日.

[10]红色中华[N],1934年9月11日.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0.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苏区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苏区创业致富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