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社会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10-20 04:28郑翠雪郑翠飞
关键词:存在问题对策

郑翠雪 郑翠飞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社会互动行为存在着形式单一化、行为形式化、机会不平等等一些问题。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社会互动行为,需要创建多元的课堂互动形式和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自主的课堂互动关系,妥善、机智地处理课堂互动冲突,以便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社会互动行为;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06-03

教学过程发生于课堂之中,社会学者通过对课堂的解释来分析教学过程,因为课堂既是一个施教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环境;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育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课堂既有丰富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意义,也有复杂的社会学意义。在当今美国及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课堂教学社会学已与教学认识论及心理学并驾齐驱,成为支撑课堂教学研究的三大理论之一。

一、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行为的涵义

从课堂教学主体的角度来看,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1]这种社会互动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时期。学生在与班级成员、教师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结构接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社会情境里,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观”。因此,我们应当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加以研究,科学地分析,使之发挥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社会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社会互动,或者滥用教学互动,导致教学交往中的缺场与失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动形式的单一化。

一般而言,教学互动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进而,可以组成多种课堂互动形式,而这些不同的课堂交往形式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我国小学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则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而且,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在师生互动中,又是以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为主导,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则很少。虽然,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课堂互动时间明显增多,但是,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如班容量大、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约束,我国小学课堂教学还是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基本上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宰;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并未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功能群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个人,他们作为个体在课堂中往往是“孤独的”的一员,而不是群体中的“一分子”。可见,师生互动是我国小学课堂互动的主导形式,甚至是唯一的形式。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则处于课堂互动的“边缘”。在这样单一的互动形式下,“每个学生只和教师发生联系,学生之间还没有形成实质性联系的集体”,“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还没有作为真正的教育力量自觉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2]互动形式的单一化,使课堂教学走向僵化和呆板,要么教师讲授学生听记,要么教师提问,全班学生或个别学生作答,原本丰富生动、复杂万千的课堂教学被人为的简单化了。

(二)互动行为的形式化。

目前,不管是在大量的师生互动还是少量的生生互动中,都广泛存在着形式化的互动,即有些互动看似教学互动,具有互动的形式,却无教学互动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蕴,我们将之称为“虚假互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表现出明显的控制特征,很多的互动是非自主性的。教师总是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则总是处于消极被动、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就目前我国小学课堂的实际状况而言,学生的社会交往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获得的大量交往是与教师的交往。于是,本应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互动在教师的控制和“独裁”中逐步演变为教师的单项说教和独白,而作为教学互动主体的学生形同虚设。这种互动,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的形成,不具有教育性或者教育性很弱,从而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课堂时间。

(三)互动机会的不平等。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在基础条件方面有两个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功能性课堂学习小组,二是几乎均为“秧田型”空间形态。这两种状况在客观上将“全班学生”分割成为一个一个的“个人”,从而弱化了学生在课堂角色中的“群体基础”,导致学生课堂角色“个体化倾向”,这相应地强化了教师控制课堂的权利与手段。所以,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磋商、有意干扰或公开抵制等现象均不多见。即使有抵制现象,多半表现为沉默、显露不满表情或不参与等消极形式。换言之,学生扮演的基本上是“受抑性角色”。相对来说,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主要是“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递者”等权威角色。因此,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并非对所有学生给予同等的互动机会、互动内容或互动态度,相反,他们常常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有差别待遇”,对某些学生特别关注和厚爱,课堂互动往往被某些类别的少数学生所“垄断”。

(四)互动性质的对抗性。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对抗行为既表现在教师一方,又表现在学生一方。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因其言语行为的不当。有些教师为了达到对学生控制的目的,常常使用一些学生难以接受的言语方式,如命令、指挥、警告、威胁、训诫、当众批评和责备,严重者还有中伤、极端的揶揄和辛辣的讽刺等。尤其是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秩序时,教师的言语行为经常会表现出对学生的敌视和对抗情绪。除了不当批评外,教师不公正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太差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性行为。从学生方面看,互动的对抗行为主要有三种形式:个体独立式、相互竞争式和互助合作式。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个人间的竞争(尤其是考试竞争),因为大多数教师总是偏向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于是生生之间总是相互“较量”,获得教师的“优待”和在班级中的高社会地位。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社会互动行为的对策

(一)创建多元的课堂互动形式。

多元的课堂互动形式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都是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所有的互动行为,师生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动的、随机的。因此,要创建多元的课堂互动形式,首先要改变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为“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模式。师生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双方不断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活泼生动的良性互动。其次,要改变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要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互动的机会,把教师的期望和关注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而不只是给其中的一些优秀学生。最后要在加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间的交流,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形式。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空间结构。课堂教学空间结构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和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形态。现在的课堂空间形式很多,有马蹄形的,有分组式的,有椭圆形的等等。一般地说,秧田型空间构成,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分组形、马蹄形则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真实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谐氛围,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关心、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一个真实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三)妥善、机智地处理课堂互动冲突。

课堂中人与人的关系,同样会产生各种冲突情形。小学课堂活动的冲突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类是有利于学习的积极行为,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和利用。第二类是干扰学习的消极行为,如课堂冲突、采取不良行为以获得注意、寻求权利以求得同伴的认可等等。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事不对人;不因一人犯错而惩罚全班;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只解决问题而不追究过失;要顾及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等。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力量。课堂冲突相当一部分是中性力量发展而成的。所谓中性力量的表现是:(1)不听课,但静坐着;(2)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3)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4)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5)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教师面对这些中性力量切忌产生一种不良的“课堂情绪”,甚至中断教学来处理。实际上,此类中性力量只要通过教师的积极诱导,是可以转化为积极状态的。

(四)建立平等、自主的课堂互动关系。

要建立自主的课堂互动关系,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自主性,因为学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可能发生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在于教师。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愿望,然而参与水平和主动程度都是不大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行为之中。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要依靠教师来组织,因此,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发、点拨、激励和促成,营造一种浓厚的积极回答提问的课堂气氛,然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如果思维的方法、思路相近,学生之间交流起来就会非常融洽,这样,互动程度就会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程晓樵,等.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37~41.

[2]郭华.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1,(2):22~24.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