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初探

2009-10-20 04:28闫树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

闫树平

摘 要:中小学教师负有培养、教育学生的重任,其心理状况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全,不仅对自己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对处在被教育地位的学生更有严重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妄自尊大;因循守旧;愤世嫉俗;明哲保身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11-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程度与学校及教师有关,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负有培养、教育学生的重任,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一旦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心理不健全,不仅对自己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更重要的是对处在被教育地位的学生有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妄自尊大

“师道尊严”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定位,“天、地、君、亲、师”则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对教师的最高礼遇。加之现代各种文学作品、新闻媒体等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赞颂,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辛勤的园丁”、“知识的化身”等等,使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些飘飘然,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就有多么了不起。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摆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对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盛气凌人,不屑一顾;对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夸夸其谈,过分炫耀。遇到学生有问题或提出不同意见时,马上就摆出一副不耐烦的神态,埋怨学生“反应慢,脑袋笨”,指责学生“瞎琢磨,异想天开”。特别是遇到少不更事的学生对自己顶撞冒犯时,更认为学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体罚,又叫家长,又找领导,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有时甚至将学生家长也当作自己的学生来训斥,说话粗鲁,态度粗暴,颐指气使,不知道尊重别人。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感,敬而远之,有话不愿说,有问题也不敢问,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久而久之,便由对老师的畏惧,导致对这门功课的抵触甚至对学习的反感,走上厌学的道路。

二、因循守旧

作为教师,特别是长期教一种专门课程的老教师,多年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已经驾轻就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路数,一种不变的模式。因此,往往在教学中不注重知识更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有些教师甚至连课也不认真去备,不管本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只将以前用过的旧教案拿来重用。授课中老生常谈,方法老套呆板,平平淡淡。还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极不适应,授课时仍习惯沿用旧知识、旧方法,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往旧课程上引,向旧教材上靠,举多年不变的旧例子,做多年不变的旧习题,“满堂灌”,“一言堂”,不组织学生讨论,不注重信息反馈,不激励、评价学生,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只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长久下去,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教师本人也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这样自然也就忽略了对知识应有的重视,重点不强调,难点不突破,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业务水平会大幅度下滑,最终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被社会所淘汰。

三、愤世嫉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由于教师职业使然,加之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每天与纯真率直的学生打交道,思维及为人处事也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各种复杂局面。因此,一旦接触到社会上种种不规范行为,甚至黑暗面,便对其造成巨大冲击和震撼。一旦事实有悖于理论时,特别是当自己多年辛辛苦苦、真心实意向学生灌输的东西被无情的事实打碎时,信念便会动摇,对社会和前途便失去信心,于是便产生了“去圣化”倾向(“去圣化”是(下转18页)(上接11页)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青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和美德的存在。主要表现为不听从别人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而只用虚无和冷漠包裹自己,嘲讽一切,怀疑一切)。对青年学生的“去圣化”倾向,尚可由教师来帮助克服改正,而当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本人信念毁灭,信仰发生危机,要重新树立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这些教师往往是思想彷徨,工作消极,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走极端,专做一些与教师职业有悖的事情。他们或利用教师身份和工作条件,在课堂上对时政妄加评判、指责,向学生灌输一些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极为不利的言论;或利用社会及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胡作非为,放纵自己,做出一些不耻于教师崇高职业的举动,直至走上犯罪道路。此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四、明哲保身

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仅知识丰富,教法新颖,而且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观察细致,体贴入微,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既是学生学习的师长,更是学生生活的挚友。但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再加上舆论对张扬学生个性的过分渲染,使一部分教师由一种倾向转变为另一种倾向,即由原来对学生的批评、呵斥、体罚等过激行为,转变为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教师只管埋头教书,从不过问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上课不管课堂纪律如何,只顾盯着天花板讲课;不管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只管追求教学进度;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打瞌睡,考试传纸条,自习打扑克,甚至早恋搞对象,一概不管,随你爱干啥干啥,只要不捅大漏子就行。学生学不学随你便,反正我不招惹你,以免引火上身,自找麻烦。有这种倾向的教师,除了责任心不强,思想懒惰以外,其实主要的心理问题还是怕担责任,怕管出“问题”。只怕稍不注意,便触及到“体罚”、“隐私”、“自由”、“个性”等敏感问题,到时候舆论批评,媒体曝光,甚至被学生或家长告上法庭,弄不好吃不了兜着走。因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到毕业完事。如此一届一届,自己倒是落个干净无事,却不知这种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作法,不仅误人子弟,而且有愧于国家的奉禄,愧对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同样,也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