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实现转化

2009-10-20 04:28刘桂珍
关键词:学困生

刘桂珍

关键词:学困生;参与数学活动;实现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52-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特别喜欢自己当“导演”,让一部分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当“演员”,按照教师的意愿和教案编排程序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演出”,让一小部分“学困生”充当“观众”,专门回答一些“对不对”、“是不是”和“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这些教师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错。可是,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利于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因为在优等生的反复“表演”和机械式的回答氛围里,那些学困生常常处于一种消极接受理解知识的状态,很少有亲自参与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机会,更无法感受到亲身参与这种活动的乐趣。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要善于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如果我们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那些所谓的“学困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比别的学生差多少,只是在学习数学方面略差一些,应称“学困生”,而在别的方面甚至好于其他人。只要我们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情景,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不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增强学习兴趣,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困生”往往不能从教材提供的图中直接发现计算方法,即公式,但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程序,让他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参与其中的学习和探索:①请你剪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②先取出其中的6个小正方形,再用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会拼吗?有几种拼法?请你把拼成的各种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填入下面的表格中。③如果让你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会吗?比一比,谁拼成的长方形种类多。请你再把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分别填入下面的表格中。④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各类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即便是“学困生”也能在这样的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根据他们的汇报情况,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教学效果会更佳。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一般的学生都难于独立理解和概括出分数意义的本质,更不用说那些“学困生”了。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操作活动:①请学生先把一张白纸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1份和2份;再把一个圆、一根线段平均分成自己想要的份数,同样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实物、一个圆形和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单位“1”。②出示4支铅笔和6只小羊(图片),请学生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和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盘苹果和一项工程组成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看作单位“1”。③引导学生先抽象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若干分之一”,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几份的数就是若干分之几”;然后再把这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即可得到分数的意义。经过这样的操作、引导和抽象概括,那些“学困生”一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的操作和探索活动,都能轻而易举地揭示出分数意义的本质。

经过以上的学习过程,学生们看到这些知识既不是从课本中找到的,也不是老师奉送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的,一种成功的愉悦就会涌上心头,成为今后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学习获得成功以后,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不仅能学,而且会学,从而对学习数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去参与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要我学”的消极情绪,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强。

【责任编辑 高洁】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路径
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
如何转化学困生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谈如何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和方法
浅谈如何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