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渗透电视文化

2009-11-10 07:33何木林
教师·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朝代电视节目

何木林

随着电视的普及,收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尽管看电视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电视节目(尤其是综合节目)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内容丰富、声情并茂、轻松有趣,很多好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学生不厌其烦地等待与观看。教会学生有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将电视节目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知识水平。

那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电视文化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借鉴电视节目的多元性,革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电视节目要生存下去,必须想尽办法使电视节目符合广大电视观众的口味和审美取向。但由于观众的构成不是整齐划一的,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电视节目必须具有多元性。有轻松类的,也有益智类的;有偶像类的,也有戏剧类的;有少儿类的,也有老年类的……总之,电视节目的“身份”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反思一下我们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也应多些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课堂上如何吸引住不同层次学生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填鸭式”“一言堂”,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单一的教授模式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

如何建立这种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如《夺宝骑兵》中的挑战式,《焦点访谈》中的访谈式,《艺术人生》中的对话式,《中国文艺》中的讲解式,《法庭内外》中的辩论式等,都可以被我们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如在上“秦朝一统”这堂课时,笔者大胆运用了《艺术人生》中的对话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先安排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李斯,并让他们在课前收集秦朝一统的相关资料,其余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互动效果,我还把这节课搬到了音乐教室来上,大家围坐成半圆状,笔者担任“朱军”的主持角色,从中穿针引线,始终引导互动教学不偏离课堂教学主题。这种互动教学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需要。

二、借鉴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促使历史与社会学科全民参与

电视是一种娱乐文化,很多吸引观众的成功电视节目往往是那些比较轻松的,体现了生活化和简单化,观众看后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参与体验感的节目。新课程改革更多强调历史与社会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倡全员的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电视编导们的精心设计,来激活每一个学生参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兴趣。

如在上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后,考虑到新课改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增强,而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不是很清晰,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一节梳理中国朝代发展的复习课——“我爱记朝代”。在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栏目,以小组为单位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朝代大接龙”中由各小组从“黄帝”开始自行进行朝代接龙;“朝代大找茬”中我挑选了很多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历史制度等概念性的知识,故意把它们放错朝代,然后由学生来“找茬”;“朝代连连看”中我把八年级教材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列举出来,让学生指出与此相对应的朝代;“朝代大填空”中我选了相对比较重要的四个朝代秦、汉、唐、清,让各组进行填空,看哪一小组讲出该朝代史实最多。

三、借鉴电视节目的时代性,把握历史与社会教学时政分析

有人说电视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它所呈现的信息瞬息万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当然这也是电视节目生存的需要。为了吸引住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电视节目的制作必须要不断更新,时刻保持新鲜感。而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也有着很强的时代性,毕竟学习历史与社会最终是为现实服务,是为提升学生分析解决身边实实在在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可以大到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等,也可以小到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交往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突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政分析功能。

新课改实施后,我就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在学生中开展了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演讲,要求班上学生轮流进行、人人参与,演讲形式可以多样,但是必须做到两个前提:一是演讲内容是近期发生的有一定争论性的时政;二是演讲中必须要有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和分析。五分钟的时政演讲,逐渐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习惯,也加强了学生慧眼看世界的能力。

四、借鉴电视节目的地方性,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乡土气息

电视文化也是一种地方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发展区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的任务。而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要真正有所建树,也必须依托当地优势文化资源,精心组织策划,创建自己的品牌栏目,吸引观众。如河南台的《梨园春》、辽宁台的《明星转起来》、江西台的《红歌汇》、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新课程对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也有一个要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地方乡土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大事,并主动与课本知识点相联系,进行分析、学会感悟。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有效地开展乡土素材的教育,不仅可以弘扬地方的优秀传统,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

我在给学生讲解“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有意识地融进乡土素材——向学生介绍了出生在杭州的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夏衍先生,通过夏衍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近代杭州的变化。当然,在讲解这块内容时我也巧妙地结合了《焦点访谈》的形式,邀请了夏衍故居的工作人员来到课堂上担任“专家”角色。学生对于就在身边的前辈会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要问,在学生与“专家”的问答中,很多知识点在落实,丰富的情感在渗透。

电视文化是一块取之不尽的资源,只要教师有心,合理去发掘、利用好这块资源,相信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与学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闸弄口中学)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朝代电视节目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