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展

2009-11-26 03:14钟远波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动画产业化探索

钟远波

[摘要]从万氏兄弟拍摄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近百年风雨历程中,中国动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曾铸就了许多辉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动画更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在和各方力量的博弈中,经过一代代动画人不懈的追求和探索,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动画产业模式。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动画;探索;产业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动画家们又回到了各自岗位,“文革”十年积压的创作热情又迅速的迸发出来,1978年,阿达(徐景达)、林文肖合作导演的动画片《画廊一夜》;胡雄华创作的剪纸片《狐狸打猎人》以色彩绚丽、民族风格浓郁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上获奖。1979年,严定宪、王树枕、阿达采用了工笔画风格联合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该片吸取了中国民间门神画、壁画的元素,采用简练的线条、装饰的效果,音乐以民族乐器为主,更配以浑厚质朴的编钟古乐,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

此时中国的动画生产还处于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中国惟一一家动画制片厂,每年要保证完成300~400分钟的计划性产量,产品由中国电影公司以一定价格“统购统销”。这种维持了近30年的运营方式随着1980年代改革的全面开放而发生了重大改变,电视机的普及使系列动画片开始成为动画界的新宠,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将动画完全推向市场,但此时动画的产量却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要。国家对上海美影厂的财政支持也逐渐减少。每年依旧统购的300~400分钟的产品收入仅能保证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大约70%的其他支出,1980年到1993年,上海美影厂创作出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在国际动画节上频频获奖。1980年,阿达将国外现代的表现手法同中国民族化、大众化的叙事结构相统一起来。使用音乐与情节同步的技巧导演了《三个和尚》,该片寓意深刻,幽默诙谐,且极具现代感。先后获3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丹麦欧登国际动画电影节银奖、葡萄牙国际动画节影片奖、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等;周克勤导演的剪纸片《猴子捞月》(1981)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上获奖;钱家骏取材于敦煌壁画导演的《九色鹿》(1981)在亚洲受到了广泛欢迎;胡进庆的水墨剪纸片《鹬蚌相争》(1983)在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获特别奖;阿达根据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改编成了同名动画片《三毛流浪记》(1984)、王树枕导演的《天书奇谈》(1984)、特伟导演了动画长片《金猴降妖》(1985)获得广泛好评;1986年,阿达用中国象形字创作的动画片《三十六个字》在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获最佳教育片奖;特伟、阎善春、马克宣一起创作完了一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1988),使我国水墨动画在技术和写实技巧上有了更高的发展,在上海国际动画节上获得大奖。

一、市场化初期的“来料加工”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前一直沿用的“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开始“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市场需求的动画产品与生产量的矛盾更加凸显,欧美和日韩动画趁机冲入中国动画的供需壕沟,逐渐占据了国内动画电影和电视节目的黄金动画时段。我们孩童时津津乐道的哪吒、孙悟空、阿凡提、黑猫警长等已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汤姆和杰瑞等等。国内动画家制作的动画片仅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形式的艺术性,这种单一说教式的动画片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也缺乏成功的创意和规范的商业操作,必须摸索市场规律,探索出一条立足生存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类型的动画公司利用国内低廉的人力资源,纷纷为国外动画公司做“来料加工”。80年代末,与香港毗邻的深圳、珠海设立为经济特区,为外商投资建厂和设立公司提供了基地,1985年,由香港广播公司与大陆合资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动画公司——翡翠动画公司。专为日本动画做描线和上色加工。1987年,外商独资的太平洋动画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自成立以来,生产了500,000分钟动画产品,包括三部影院片和一些电视系列动画片。90年代,由上海以南到深圳的东南沿海城市松散分布着5~6家大型的以及80多家小型的动画公司。同时还有一大批专为日本公司做加工的小公司。各大、小公司80%的制作都是来自港台地区和国外,国内动画人的作品完成后送到国外,就贴上迪斯尼、日本的标签。在全球如果动画片按分钟数来算,90%的生产在亚洲,欧洲、北美的动画片也在我们这里生产。《狮子王》《绿野仙踪》《蝙蝠侠》的很多片段都出自中国动画人之手。

二、市场化中期的独立制作之痛

在少量自产、大量加工的中国动画产业的新格局中,国内动画制作单位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各显神通,积累了很多经验,国内动画人意识到只有自己独立生产商业动画才是发展之路。1995年,受迪斯尼的《狮子王》《花木兰》等高投资大制作的影响,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上海美影厂:“要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动画艺术精品”。为振兴中国动画,上海美影厂把眼光放在了美国的迪斯尼商业动画片上,投资一千二百万人民币,导演常光希动用了60多位原动画师和20多位背景美术师,历时四年,1999年终于推出了我国独立制作的第五部影院动画大片《宝莲灯》,影片有着精彩的故事、节奏快、人物形象可爱、杜比数字音响,国内一线影星配音,但由于定位偏向低幼化,所有模式都套用迪斯尼动画套路,所以这部中国传统主题加上迪斯尼风格的动画片并未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在商业上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宝莲灯》无论是投资规模、制作技术以及人力投入都是一种突破,虽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应该说它是寻求突破的一种可贵的尝试。中国香港导演徐克,1997年成功推出了影院动画片《小倩》,影片历时四年,耗资四千万港币。该片成功地把香港传统的娱乐片风格融入电影动画之中,尤其是很多文化特色及计算机二、三维动画的应用值得我们细细解读。可惜叫好不叫座,市场的反响也并不好。

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的电视系列动画制作在数量上突飞猛进,1993年至2003年这11年间,国产动画片总产量达到46,000分钟,产量上有了快速增长,基本上打破国外动画一统荧屏的状况。但同时很多独立制作的商业动画却遭遇市场冷遇和淘汰,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每年的动画制作费用投入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投入的资金很难收回来。这个现状是年复一年,说明我们的动画及动画产业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逐渐成熟的动画产业之路

作为文化产业,影视动画可以说是独具魅力,它具有国际化程度高、消费群体广泛、市场需求量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附加值等特点。发展影视动画产业对于繁荣优

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广电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举措。要发展动画产业,首先思考的就是动画的制作市场和销售市场,没有盈利就不能生存。迪斯尼从画米老鼠的第一笔开始,想到的就是在画美元。

经过多年摔打磨炼的中国动画,逐渐认识到孤立的单纯的通过动画片的销售和播出已经不能立足,以动画片养动画片可能是一条死胡同,而延伸产品的开发可以说至关重要,现在动画片实际直接的效益只是动漫市场的1/3左右,因为更多收益应来自相关及衍生产品。每年光是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五个卡通人物,就能从中国内地市场掠走6亿元人民币的收益。动画走产业化之路才是动画成熟的运作模式,即:动画片、电视、电影、图书、音像制品、玩具以及进一步延伸到出版公司、玩具厂商等知识产权的转让和特许经营等等。可以说谁率先进入这一系列环节的协调配套的开发领域,谁就可能率先掌握化解投资风险。加速资金回报,进而实现盈利的主动权。早在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与之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五千亿美元以

2007年,我国动画制作机构自主生产的动画片数量大幅提高,全国共生产了186部,101,900分钟,比2006年增长23%。2006年,三辰卡通集团制作的《蓝猫三千问》反复在央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播放,以简单的故事普及科学知识,带动了图书、文具、服装等庞大的市场,“同样一个书包,带蓝猫图像的卖60元,不带蓝猫的卖30元”,赚得盆满钵溢,同时也为整个动画业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湖南宏梦卡通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奇奇颗颗历险记》,在播映的同时,图书销售也因此突破了1500万册。号称中国动漫史诗的3D电影《魔比斯环》的诞生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中国人出钱,雇洋精英打工,投资1.3亿,历时五年,由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400余名动画师精心打造。版权百分百属于中国人自己,中国动画人终于能够扬眉吐气地喊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真正的中国原创”。《魔比斯环》只是中国动画产业的一个初步尝试,最关键的是,通过这部电影5年的制作。我们已经培养起了400多名计算机图像制作设计师,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中坚力量。2006年8月,《魔比斯环》的同名小说即将与影片同期上市,其音像制品、服装、图书、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等衍生产品均已在秘密开发之中,而借着这股风潮,“中国增值CG联盟”也正式成立。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深圳方块动漫公司投入近一千万美元,由香港导演林超贤制作的国产动画电影《风云决》,经内地、香港共400多位工作人员五年倾力打造而成,2008年7月上映,三周票房收入亦达到二千五百万元,国内票房总收入将达到五千万元,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为了全方位推广。发行方花费近五百万元进行整体营销,并与盛大网络游戏联手推出“风云雄霸天下”游戏,开创了国产动漫与网游结合的先河,竖立起中国动画一个新的标杆。

中国现代动画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产业化发展,以创作和播映优秀国产动画片为龙头,大力生产和制作动画原创产品和衍生产品,结合网络游戏,互联网、个人数字处理系统、移动通信等高科技手段使动画的角色已经进入了一些新的领域。形成多媒体播映、多产品开发的动画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完整的动画产业链,尽可能回避资金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实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完善的利润增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祝明杰,拯救母亲的歌者——动画片《宝莲灯》解读[J],电影文学,2007(08),

[2]王越,当今我国动画发展“虚”与“火”[J],电影文学。200l(05),

[3][美]约翰·A·兰特,亚太动画[M],张慧临,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国动画产业化探索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论美日动画形象比较研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