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多发病害及防治技术

2010-02-09 19:52撰文韩秀娜于太新
中国果菜 2010年3期
关键词:鱼子双孢培养料

撰文/韩秀娜 于太新*

我县不少乡镇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提供了大量的作物秸杆,而且养殖户也越来越多,提供了方便的粪肥,因此,在县政府的指导和双孢菇协会的带动下,近几年,我县的大棚双孢蘑菇种植业发展迅猛。虽然种植户已基本甚至很好的掌握了种植技术,但由于天气、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双孢蘑菇出现病害还是在所难免。经过多次调查,我发现我县常见多发病害如下:

1、软腐病

又叫霉菌病、菌被病。感病初期,在菌床上形成一层白色菌丝,似棉絮状,扩展后,覆盖整个床面,造成出菇减少或不出菇。

该菌喜在有机质丰富且潮湿的土壤中生长。在高温、高湿和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快。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进行高温堆积发酵;覆盖用土要取地表下层土且拌入1%-2%的石灰粉拌匀土粒;减少床面喷水,加强菇房通风;在患病部位撒石灰可预防本病的流行;出现该病后,及时排除病菇,并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或2%-5%的甲醛溶液等杀菌剂进行处理。

2、鱼子菌

在培养料上长出许多圆形米黄色小颗粒,形如鱼子,故称为“鱼子菌”,该菌除了与蘑菇争夺养分外,还分泌毒素,散发出腥臭味,拟制蘑菇菌丝生长,造成减产。

培养料发酵不良,形成“夹生料”;湿度过大,培养料偏酸性,以及培养料成团变黑变黏,就会引起鱼子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发酵彻底,堆制发酵时间不宜过短;控制好培养料水分和酸碱度,培养料含水量以手握料不滴水为宜;培养料要疏松,不黏结成团,不发黑,无臭味,PH值为7.5-7.8;出现鱼子菌后,停止喷水,用300-500倍波尔多液浇灌,抑制病原菌的扩展。

3、木霉

木霉又叫绿霉菌,菌丝初为白色棉絮状,产生孢子后逐渐变绿色,最后呈黑绿色。它能产生毒素,抑制蘑菇菌丝的生长,产生毒素致死幼菇。

该病菌通过孢子传播感染,培养料堆制发酵不良和菌种生长良时,易感染木霉类杂菌。而孢子主要靠空气传播,当接种消毒不严栽培环境不卫生时,也极易感染病菌。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严格按照堆制发酵程序进行,堆制发酵要充分,最好用1%石灰加0.1%多菌灵拌料;播种用菌种要求无木霉感染,生长健壮,菌丝体浓密,菌龄短;当病害点状发生时,将霉点去掉,用石灰或浓石灰水覆盖发病部位;如果木霉菌侵染严重,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克霉灵1000倍液进行局部浇灌,抑制木霉菌扩展。

4、青霉

青霉在土壤中繁殖后,它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并分泌毒素抑制双孢蘑菇菌丝体向土壤中生长,在料面上形成深绿色至蓝绿色的菌落,老的菌落表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层膜状物,隔断料面吸收空气,从而造成不出菇。

土壤中含有有机质和秸秆较高,并带有青霉菌是造成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通风差、湿度大、闷热,也易导致青霉的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覆盖土壤应去掉表层土壤,取下层土壤覆盖;培养料用1%石灰加0.1%多菌灵拌匀;点状发生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浇灌感病部位,抑制青霉扩展;菌床上喷洒0.2%的多菌灵、代森锌等;感染严重的并且面积较大时,应去掉覆盖的土壤,喷洒杀菌剂后,再覆盖新鲜土壤。

5、褐斑病

又叫斑点病、凹斑病。子实体感病后,首先长出白色绒毛状菌落,随后在菌盖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其内充满分生孢子,受害的菇畸形,菌柄肿大或弯曲,最后枯死,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自然条件下,该病生长在水稻田土壤中。在温度偏高的条件下易发病,能通过覆土和喷水时传染。

防治方法:培养料要进行充分的腐熟发酵;覆土材料要取下层土壤,用甲醛喷洒后,塑料薄膜覆盖闷杀24小时;覆盖在菌床上的草帘要经常调换覆盖面,不宜一直只用同一面覆盖,否则在草帘受潮后,孳生杂菌而传染蘑菇子实体,同时在草帘上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等杀菌消毒;保湿用水要使用清洁井水或河水,不能使用污水;气温较高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出现该病后,及时去掉病菇,并停止喷水,喷洒2%次氯酸钙或2%-5%甲醛或500倍多菌灵溶液。

6、锈斑病

蘑菇子实体上出现锈色斑点,或者为褐色斑点,与褐斑病不同的是不产生凹陷。

病原菌生活在土壤和不清洁水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所喷水要使用清洁井水或河水,不能使用污水,以免水中带菌传染;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0℃以内,湿度保持在85%-95%之间;出现病害后,摘除病菇,然后喷洒多菌灵、克菌等杀菌剂。

7、菌丝体徒长

双孢蘑菇的料床覆土后,菌丝沿着土粒不断向表层生长,形成一层浓密的菌丝层,结果造成出菇推迟或很少出菇,从而降低质量和产量。

发生原因:培养料腐熟过度,含氮量及含水量过高,容易引起气生型菌丝徒长。棚内通风不良,温度超过22℃,空气相对湿度太高等也易造成菌丝体徒长。

防治方法: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要加强通风,控制菇棚内的温度;覆土层菌丝徒长较轻的,再覆一层薄土,较重的用刀子划破菌皮,挑掉菌块,补覆细土,喷重水,增大通风。

8、地雷菇

子实体在土壤中生长,受到土块的压抑,菌盖上有泥土出菇凹凸不平,降低了蘑菇质量,并影响了下一批蘑菇。

料堆过厚,且料中混有泥土,使幼菇在料深处形成。覆盖的土层过厚或者含水量低,抑制了菌丝向土层的生长,从而使幼菇在料内形成。菇层内空气湿度太低,出菇过早,结菇部位低。

防治方法:播种时,不能在培养料中混入土粒,以免在料层中土粒上结菇,造成结菇部位低,而无法长出土表;覆盖用土粒不宜过大,以免幼菇生长无法顶破土粒而在土块下面生长,覆土也不要过厚,以3.5-4cm为宜;诱导出菇须及时,在菌丝生长到距土壤表面1cm时,喷水诱导出菇;结菇部位低的菇要及时采收,以免长大后变成畸形,特别是在春季,易出现地雷菇。

猜你喜欢
鱼子双孢培养料
立足生产,服务农户
——记上海志磊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草菇出菇为何怪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不同栽培原料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品质的影响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双孢蘑菇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那片稻田,是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鱼子精华琼贵乳霜轻然奢享,再续紧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