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0-02-10 04:19
作物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邵阳市生态农业全市

谢 富 淼

(邵阳市农业局 ,湖南邵阳 422000)

邵阳市属丘陵山区,生态环境优良。高效生态农业是本市发挥区位和比较优势,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模式,是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根本途径。

1 邵阳市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邵阳市位于东径 109°49′~120°05′,北纬 25°28′~27°40′,辖 9县 1市 3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 16.1~17.1℃,年降雨量 1 255~1 492 mm,无霜期 273~309 d,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境内地貌特殊,呈西高东低之势,最高海拔2 075 m,最低海拔125 m,坡降较大,雪峰山脉、南岭山脉横亘全境,资水、巫水贯穿其中,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半山地半丘陵地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8.13万公顷,其中山地、丘陵、岗地面积 181.3万公顷,占 87.1%,平地 26.8万公顷 ,占 12.9%,有 5 km以上的河流595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近 20年来,通过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57%;邵阳市高污染企业本身就不多,通过淘汰小造纸厂、治理工业“三废”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大幅度降低了工业污染;城镇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农村通过以建“沼气池”为纽带的“三改”(改栏、改厨、改厕)工作,减轻了生活污染;在农业生产技术上,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害化防治病虫等措施,减轻了化肥、农药等农艺措施的污染。随着空气、水质、土壤等农业生态因子的改良,从总体上来讲,全市都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大部分地区适宜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1.2 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趋向合理

邵阳市农业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业品种品类达1万余个。经过全市上下数十年的探索和艰苦奋斗,已经初步建成粮食、果蔬茶、中药材、烤烟、牲猪、奶制品、竹木制品等7大农业优势产业。洞口、武冈、隆回、邵东、新宁、邵阳、新邵、绥宁被列为国家优质稻米优势区域,武冈和新宁的玉米,隆回的马铃薯,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宁、武冈的红薯被列入国家和省优质旱粮优势区域,邵阳市的脐橙和蜜柑均列入国家柑橘优势产业带建设范围,隆回县被评为全国“金银花之乡”,城步等地的高山延季蔬菜叫响南方诸省,并出口东南亚,南山牧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全市楠竹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量仅次于怀化,居全省第二,邵东的木材市场为全省之最,新宁的脐橙、洞口的雪峰蜜柑、隆回的龙牙百合、邵东的玉竹和黄花菜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8年,全市总人口 754万,其中乡村人口 529万,占 70.2%,粮食播种总面积 56.8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 15.3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 9.1万公顷,林地面积发展到 1 238.67万公顷,出栏生猪911万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4 199家,其中规模企业216家;国内生产总值5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50.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82.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8.22亿元。累计农业及涉农产业增加值364.65亿元,占国民总产值的65%。为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07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面积累计达到 25.2万公顷,“三品”认证累计达到 17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8个,绿色食品认证70个,有机食品认证 5个。

1.3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初步形成

多年来,邵阳市在农业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为三大类:一是生态化种养殖模式。大祥区、新邵县、隆回县、绥宁县利用植物秸秆等种植食用菌、伏苓等,2008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值达2.1亿元。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等地依托丘陵山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药菜茶,开发 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些地方在经济林果茶园放养土鸡,在水稻区推广稻鸭萍共作立体养殖模式等。通过资源合理开发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二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邵阳市为牲猪、奶牛的养殖大市,年饲养生猪1 200万头、奶牛2万头,为促进猪牛粪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避免猪牛粪尿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近 10年来,我市采取财政补贴等办法,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的户用沼气池,每建一口沼气池,市县财政补助800元。同时还采取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发展“猪 (牛 )— 果 (菜、茶、稻、药 )”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全市已建立沼气池近16万个,约占农户总数的10%。三是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模式。这是利用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农耕和农村文化,吸引游客(城市消费者为主)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科普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目前全市休闲农庄发展到108家,其中规模农庄48家,星级农庄 19家,庄园面积 1 460 hm2,直接从事人员1万多人,2008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营业总额2.8亿元。

我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益不高。近10年来,我市农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大多数属于简单粗加工,精细加工比例不足5%,有机食品和 AA级绿色食品生产量小,不到农产品总量的1%,农产品销售价格低,经济效益差。二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普及不够。我市已形成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应用范围不广,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简化。同时还需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以确保技术规程和标准落实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各项实践中去。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不力。市区和邵东县仍有部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化工产业的污染。农业生产上,由于滥施化肥和忽视了绿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和土壤酸化,随着农膜技术的推广,又带来了白色污染。

2 邵阳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

2.1 着力建设三大绿色产业带

一是打造有机食品产业带。全市共有山地 111.2万公顷 (含山原草山 5.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3.44%。这些区域位于内生溪流的源头,一般海拔在300 m以上,生态环境优越,宜生产有机食品,可发展竹笋、蕨菜、薇菜、野生食用菌等山野菜、高山反季节蔬菜、金银花、茶油、茶叶、猕猴桃、优质稻、奶制品等产业。二是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带。全市共有丘陵43.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20.98%,岗地 26.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69%,远离城镇和公路的平地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8%。这些区域水质、空气没有污染,面源污染可控,生态环境良好,宜发展绿色食品,可重点发展柑橘、时鲜水果、龙牙百合及玉竹等中药材、三辣及黄花等特色蔬菜、玉米等旱作、优质水稻、油菜、铜鹅及土鸡等家禽、生猪等产业。三是打造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带。距邵阳市区10km、各地中心城镇5 km以内区域,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附近区域,自邵东县城以下邵水河及资江灌区,土地面积 16.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8.1%。这些区域由于受到汽车尾气、生活和工业三废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一般,通过治理三废和控制面源污染,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可发展花卉与果木等园艺作物、双季稻、蔬菜、油菜和养殖业。到 2020年,全市共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万公顷,其中楠竹 13.3万公顷,柑橘 6.67万公顷,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等中药材 6.67万公顷,高山反季节蔬菜、黄花菜、宝庆三辣等特色蔬菜6.67万公顷,猕猴桃、杨梅、西甜瓜、草莓等时鲜水果6.6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67万公顷以上,年饲养生猪 1 200万头以上,奶牛发展到 3万头以上,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 300家,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 50%以上,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占农产品商品量的 70%以上。

2.2 全面推进三大领域创新

创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必须抓紧抓好。一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要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快研发和引进与之相适应的适用技术、技术模式和生产模式,技术研发重点从大宗农产品转向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技术研发要从产中拓展到产前和产后。要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要适应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探索建立以县(市、区)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富有活力服务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要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要求,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立研发中心,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等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要实施好农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纳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二要全面推进功能创新。要顺应农业向经济型、生活型、生态型、观光型和文化型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在稳固生产功能、保护农业生活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开发,进一步挖掘三大功能。 (1)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的自然属性,通过种养业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能美化生态环境的农业门类,为人们创造很好的休闲场所,并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生态的经济化。 (2)文化功能。把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社会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和弘扬诸如农耕文化、品牌文化、合作文化等,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提升农业品位。 (3)教育功能。通过农事活动,让人们感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青少年感悟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等。三要全面推进基础建设创新。生态环境是承载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原始产品通过精细化加工才能多层次增值,农业经营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物流,在市场销售出去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时,一定要创新基础建设思路,既要搞好水、电、路建设,又要搞好园林和“三废”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还要搞好农产品工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信息网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统筹配套搞好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建设。到 2020年,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在全市普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70%,农业功能实现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文化等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 50亿元以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备,林竹草地面积发展到135万公顷,林竹草地覆盖率达到65%,水质、空气和土壤达到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优美。

2.3 切实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邵阳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做的工作很多,抓好三化工程是关键。一要狠抓标准化生产。首先要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在组织实施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具有我市区域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其次要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标准,通过绿色生产、推行绿色加工和流通,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再次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认可工作,促进龙头企业全面实施 GMP,HACCP,ISO9000和 ISO14001标准体系,创造更多生态标志性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二要狠抓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从优势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企业连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立足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产品产业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大宗产品优质化的思路,走特色、规模、档次、链条增效益的路子,培育本地主导产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龙头企业产业升级。三要狠抓品牌化增效。在人们日益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的今天,农产品品牌化是农业增效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首先要实施“品牌战略”。所有农业商品都要有注册“商标”,以获取市场准入资格,同时要推行农产品标识化流通,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其次要进行品牌化建设。各类涉农企业都要重视品牌建设,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来打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再次要进行品牌化营销。品牌营销就是以品牌资产发掘、构建、经营并系统化管理为核心的营销组织及行为。各农业企业要结合市场特征和目标消费群特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品牌推广和多层次的营销创新来获得持续发展,打造名牌企业。到 2020年,全市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规模企业的生产、加工和贮运全面实行标准化,粮油-柑橘-蔬菜-中药材-生猪-乳制品-竹木等优势农产品、铜鹅-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将现有5个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全国名牌,培育100个省名牌产品、50个著名商标、10个驰名商标。

[1]程渭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浙江的战略选择 [J].今日浙江,2005,(10):20-21.

[2]周康清.探索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之路 [J].中国粮食经济,2007,(4):8-10.

[3]邓志敏.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性思考 [J].乡镇经济,2006,(8):54-57.

[4]谢富淼.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J].作物研究,2009,23(增刊 ):9-12.

猜你喜欢
邵阳市生态农业全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春天
湖南省邵阳市通联站
邵阳市举行少儿人工智能编程大赛
邵阳市举办首届青少年科技体育节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