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

2010-02-10 04:19赵玉珍
作物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赵玉珍,黄 璜

(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 410128)

人类社会进入了 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质量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生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栋梁,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拥有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能否把生态文明观念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提高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为此,笔者对湖南农业大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深入分析大学生环保认知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60份,有效回收率89.6%。有效问卷的信息均运用统计软件 SPSS和微软 EXCEL软件进行处理后得出结论。

1 农业院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特点

1.1 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认知水平较低

环境意识的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受访人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状况[2]。问卷设计了 10个相关问题,分为生活型、生态型,涉及一般环保知识、常识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经统计,“低碳生活方式问题”选择正确率为87.7%,“冰川融化问题”选择正确率为82.9%,反映学生对常识性环保知识了解较多、正确率较高。而对“全国总氮、总磷污染排放的半数以上来自哪种污染”等生态型知识的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的比例低,只占10.7%,这说明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不全面,获得知识局限于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具有较大局限性和不均衡性。对“您知道我国环境总体仍继续恶化吗”问题,选择是“问题非常严重”的占29.1%,“知道”占60%,“听说过”占10.9%。对“您家庭所在地存在环境污染吗”问题,选择是“有,很严重”的占 18.8%,“有,但对生活影响不大”的占73.7%,“没有”的占7.4%,说明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但认识不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不认为环境污染问题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危机感不强。“人类能否改善环境持何种态度”问题,选择 “肯定能”的占 42.7%,“说不定”的占50.4%,“不能”的占6.9%。说明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前景比较乐观,但认知水平还较低,同时也比较迷茫。

1.2 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愿较强,但实际行动滞后,知行不一

统计问卷中反映大学生环境意识问题的结果:支持人大立法反虐待动物的占 62%,支持法律严惩环境破坏行为的占64.3%,认为自己应该为全球气候变暖负责的占 90.1%,认为改善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主要依靠每个公民的占 8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的基本价值观是正确的,环境保护意愿也较强,具有一定的环境法律意识和责任感,普遍承认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应予以法律规范,严惩环境破坏行为,同时认为人类应对环境问题负责,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对环保行为状况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非常有限,只对节约水电等经常宣传和被规范的环保行为采用率较高,而对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一定程度不便的日常环保行为采用程度下降,如对在外用餐后所剩食物经常会打包的只占13.6%,对塑料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很少的占20.2%。而且在对参加环保活动的行为进行调查时发现,经常开展或参加过环保活动的只占 7.4%,“有过”的占 73%,“没有”的占 19.5%。问及“参加环保活动的瓶颈在于什么“的问题时,认为“没有时间”的占 8.6%,“缺乏环保团体的组织”的占 39%,“没有环保热情”的占52.4%。说明大学生虽然参与环保的意愿较强,但实际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却不高,主动性不强,行动滞后,知行背离。也反映出学生环保组织影响较小,号召力不够,没有发挥出环保协会建立公众参与渠道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1.3 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但对接受系统环境教育持支持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 81%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仅19%来自学校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生态环保知识学习,导致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78.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各个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认为在学校开展系统的环保教育是必须的,56%的受访者还认为加强环保教育是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良好途径,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环保教育课,提高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对于环保教育的重点,76%的受访学生认为是要提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62.3%的受访者认为要教授环境基础知识,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60%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1.4 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看法中初具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法进行调查时,45.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不会阻碍经济发展,36.7%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发展,18%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这可能与近年来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从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不良结果加以警示,改为将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角度进行诠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观念有关。同时,我们在访问中还发现,11.3%的受访者认为要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说明大学生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 农业院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特点成因

2.1 学校环保类课程设置不够完备

一般院校都开设了环保类课程,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授仅限于生态学或环保类专业,其他专业由于课时限制,没有开设生态环保类课程,虽在一些课程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和全面[3]。学生没有接受学校系统的生态环保知识教育,从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接受的环保知识零碎而不全面,导致许多院校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保知识肤浅,环保意识与行为水平不高。

2.2 学校生态环保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没有一支专业素养强、环保意识与行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培养不出生态环保素养高的学生[2]。但是从现阶段来看,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仅局限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其环保素养不做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没有对生态环境知识的内容做要求,除生态或环保类专业教师外,其他老师也都没有经过生态环保知识的系统培训,本身环境知识背景、环境教育理论和方法、具体的监督操作等缺乏。

2.3 大学校园生态环保活动开展少

校园里的生态环保活动仅限于在环保活动日举办相关的环保宣传,形式也仅限于几个展板、几张传单,影响面不广,没有深入学生的生活。环保组织力量较弱,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宣传,没有广泛的号召力。学生实际参与环保实践的机会较少,一些环保活动表面上声势浩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深度不够,缺乏教育持久性,一些大学生对生态环保的意义虽然有所了解,但对其中丰富的内涵却知道得很少[4]。

2.4 校园生态规划和文化建设不完备

校园的生态规划更重视绿化、美化、净化,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得到有效的生态教育,但是在规划中由于各种原因忽略了对如节能路灯、分类垃圾箱等环保设施的配备。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校园浪费现象严重,学生和教职员工都没形成绿色消费和行为习惯[2]。

2.5 学生生态环保协会功能没完全发挥

由于学校对环保协会缺乏重点扶持,生态环保协会本身力量也较弱,成员自身在环保素养上也不是很高,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还未达到较高水平,单凭一时兴趣,甚至有些成员加入社团只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3]。组织的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参与面不广,教育意义不深刻不持久,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大,号召力不强,其宣传环保知识,组织环保活动等环保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3 强化农业院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途径

3.1 利用自身优势拓展环保教育课程

一般农业院校都有生态科学系和环保系,都有专门的生态和环保类专业老师,实验设备、器材也较齐备。利用这些优势,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传授系统的生态科学知识,使大学生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注意传授更新环保知识和理念,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的见识,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1]。

3.2 加强对教师的生态环保专业培训

利用生态环保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教师,加强环境知识培训,建设一支环境教育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应使每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专业授课中加入生态环保思想,加强专业课的生态环保理念的渗透,实现从学生到老师都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5],并做到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水平,提升老师的生态教育能力与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

3.3 积极开展生态环保方面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环保实验室和基地,进行实验、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和纪念主题,采用如办展览、开讲座、研讨、征文、竞赛、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广泛的环境教育宣传。还可以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生态社会调查、生态旅游、“三下乡”等活动,有目的地参观考察一些生态农场、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3],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和反思,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自觉地形成环保行为。

3.4 加强校园生态规划和绿色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明的硬件建设,对于设施和材料的选择尽量选用环保节能型产品,构建“生态校园”。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校园绿色文化氛围。让学生既能感受优美的环境带来的美的感染和陶冶,又能受到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强化生态价值观,从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水平[2]。学校要加强对环保协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环保社团建设,并进行教育引导,使大学生环保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扩大环保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大学生,不断壮大环保社团整体力量,充分发挥环保协会的环保教育和激励环保行为的功能[4]。

[1]葛成军,唐文浩.农业院校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以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为例 [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2-14.

[2]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 [J].前沿,2008,(9):160-162.

[3]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 [J].高教论坛,2008,(1):147-150.

[4]李艳娜,李朝晖.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特殊意义与实践方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6):39-41.

[5]陶文娣,王 会.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130-134.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意识环境
环境保护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