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55例

2010-02-10 11:22施楚明吴维颖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牵正人民卫生出版社面瘫

施楚明 吴维颖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人民医院(515644)

面瘫中医称为中风中经络,西医称为面神经炎。其主要症状为: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患侧眼睛闭合不拢,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面部肌肉失去知觉,鼓腮吹哨漏气。对面瘫的治疗,博览各家学说,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55例面瘫患者设立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潮安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中的105例患者,男性58例,女性47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6岁,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12~73岁,对照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西药

两组同时给予头孢氨苄0.25g,强的松10mg,维生素B120mg,地巴唑10mg,吗啉胍100mg,3次/d,口服,2周为1个疗程。2周后减去强的松,头孢氨苄,加上ATP 1片,3次/d,口服,2周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加中药内服,外敷药物,按摩等治疗

内服中药以杨家方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6g、白芥只10g、胆南星10g、白芷10g、天麻10g、陈皮6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4周。辨证中挟风邪加羌活,防风;挟寒者加细辛、桂枝;挟痰浊者加法夏;挟肝风者加钩藤,石决明。

1.2.3 外敷药物

选用马钱子5~6枚,温水浸泡24h,捣烂用清洁白布包裹外敷患侧面部,然后用手指按摩患侧面部,沿着患侧面部穴位,如牵正、颊车、地仓、下关穴位。

1.3 疗效评定

痊愈为面瘫症状完全缓解消失,生理功能存在,面部外观恢复正常,有效为面瘫症状减轻,生理功能存在,面部外观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为面瘫症状未达到好转水平[1]。

2 结 果

治疗组痊愈50例,治愈率90.9%,好转5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41例,治愈率82%,好转3例,无效6例,有效率88%。

3 讨 论

西医认为面神经炎是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原因有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免疫学说。治疗上采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促进面神经恢复。

中医认为风邪为本病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2]说:邪在于络,肤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治疗上以祛风,化痰解痉之法,调气血为原则,《医考方》说:有用以其热以攻热。《景岳全书》也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悟其道理,中医对面瘫患者选择药物口服,外敷药物,按摩治疗,使病者患侧面部得热则舒,肌肤得到濡养,刺激面部神经,提高知觉度,肌张力得到恢复。中医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治疗方法独特,也可以配合针灸,疗效更佳。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王艳昕.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3.

[2]清·吴谦.医宗金鉴·卷十九.[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91.

猜你喜欢
牵正人民卫生出版社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