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栓塞治疗

2010-02-10 11:22马海庆池永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脾脏白细胞栓塞

马海庆 魏 涛 池永娥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影像介入科(455000)

目前微创治疗肝癌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入治疗肝癌包括血管介入(主要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非血管介入(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消融、物理消融、化疗放疗粒子植入等)。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确切,被认为是治疗肝癌的基本方法。原发性肝癌大多数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硬化常常合并睥功能亢进,引起一系列临床改变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免疫机能降低等,而这些改变严重制约着肝癌的进一步治疗,并且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本文总结、分析、讨论了58例同时行TACE和PS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年至2010年8月共收集58例资料齐全TACE+PSE病例。全部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男45例,女13例;年龄35~76岁,平均57岁。肿瘤为巨块型26例,结节型4例;肿瘤直径为4~12cm,平均6.8cm。肝癌分期:Ⅰ期1例,Ⅱ期22例,Ⅲ期7例。患者中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4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17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0例;B级21例;C级7例。均有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8~3.9)×109/L,平均2.8×109/L,血小板(38~75)×109/L,平均62×109/L,其中合并食管静脉曲张38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水11例。

1.2 方法

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插管方法,常规经右侧股动脉穿置入4~5F肝管、脾管或Cobra管,首先插管到脾动脉,造影了解其粗细、血流速度以及走行、分支情况。插管到脾门区域后,在透视监视下,以低压流控法分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50~150粒,每次之间造影,根据脾动脉血流速度及1mm脾内动脉分支栓塞数量,将栓塞范围控制在55%~65%。13例行2次栓塞,第1次栓塞30%~40%,第2次达55%~65%。然后行肝动脉造影和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造影确定有无血管变异,将导管插入肝右或肝左动脉的肿瘤供血动脉,根据肿瘤的大小和血供情况,灌注化疗药物适量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剂10~20mL,含丝裂霉素6~10mg,尽量使碘油乳剂充满肿瘤,必要时用1~2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3~5d以预防感染治疗。24h、1周、2周、4周复查外周血常规、肝功能、4周后进行CT检查,观察各项主要指标变化情况。1月后行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2个月后行第3次治疗。

2 结 果

2.1 术后反应

发热:均于手术次日开始发热,持续7~15d,平均9d,最高体温39.5℃。疼痛:主要是左上腹疼痛。持续3~16d,但剧烈疼痛仅2~6d,重者需给予止痛剂。恶心和呕吐:持续1~5d。发生腹腔积液16例,腹水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于2~4周后消失。无脾脓肿、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外周血细胞改变

白细胞:58例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低下的患者中,25例于术后1周白细胞总数升至正常,部分患者达到(6.0~9.0)×109/L的最高值,但于2~3周后均有所下降,至(4.0~7.0)×109/L水平,并保持稳定的趋势。13例栓塞面积在50%以下的患者中10例白细胞未升致正常,行第2次PSE后达到正常范围。血小板:于术后1~2周,47例血小板上升至(100~260)×109/L之间,13例栓塞面积在50%以下的患者中11例升至(80~100)×109/L,2例无明显变化,行第2次PSE后达到正常范围。回升后的血小板总数保持基本稳定,随访中均无明显波动。

2.3 术后脾脏的改变

术后2个月内CT扫描显示脾脏几乎无缩小,其中可见梗死液化的低密度灶。于2个月后CT复查可见梗死液化部分开始吸收,脾脏开始缩小,术后6个月液化部分吸收完全,脾脏大小趋于稳定。

2.4 术后患者生存状况

由于TACE+PSE可以控制肝脏肿瘤的生长并且使脾脏缩小,脾功能亢进缓解及门脉压力降低,患者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体质量增加,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术前有6例患者曾发生消化道出血,术后5例未再发生出血。55例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39例超过1年,22例超过2年,5例超过3年。

3 讨 论

3.1 资料显示[1,2],肝硬化约有25%可转化为原发性肝癌,而原发性肝癌85%~95%是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而且肝硬化患者中,50%~90%合并脾功能亢进,引起一系列临床改变(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免疫机能减弱等),严重制约着肝癌的进一步治疗。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来说,必须首先控制肝脏内肿瘤的生长,同时及时纠正脾功能亢进。关于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脾切除,但是脾脏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之一,切除脾脏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可能产生凶险性感染,患者病死率大大增加[3],而应用药物治疗常常维持时间短,需长期用药,费用高,以致延误治疗时机。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SE治疗脾功能亢进具有确切的疗效,既可以使脾脏缩小、脾功能亢进缓解、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升高,从而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并且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加,也可以减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胃肠道淤血,减少消化道出血的概率,目前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使原发性肝癌得以继续治疗[4,5]。

3.2 脾栓塞的方法学和范围的控制

PSE作为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症的首选方法。主要作用为脾脏缩小、脾功能亢进缓解,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肝功能改善、门静脉压力降低。其疗效与脾栓塞范围有关,一般认为脾栓塞范围在50%以上则疗效肯定,<50%容易复发,过大则并发症严重,脾脓肿发生率增高。因此脾栓塞范围以55%~65%为宜,最好不超过70%[6]。同时,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肝功能较差、巨脾以及合并肝癌患者,如脾栓塞范围大则反应重,可分2~3次栓塞,本组13例行2次栓塞。在栓塞前、栓塞期间、栓塞后均采用了同压、同速注射行脾动脉造影,通过观察造影剂的流速及1mm脾内动脉分支栓塞数量,较准确地将栓塞范围控制在60%左右。

3.3 通过跟踪随访,所有患者经过TACE+PSE双介入治疗后,症状明显恢复好转,各项指标逐渐恢复。目前对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TACE+PSE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脾功能亢进,促使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应作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1]郭启勇.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2]陈紫榕,杨才生,蔡罗.病毒性肝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9.

[3]施海彬.介入放射治疗策略[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1-214.

[4]王建平,侯鲁强,刘军伟等.部分肝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4):439.

[5]姜洪池,乔海泉.脾脏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91.

[6]梅雀林,李彦豪,陈勇等.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质量控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76-779.

猜你喜欢
脾脏白细胞栓塞
白细胞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犬脾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报告》图版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