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2010-02-10 11:22孟素芳陈爱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特征性肥厚型心尖

孟素芳 陈爱民

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45000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变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常见于40~60岁人群,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类型,临床心电图方面的特殊表现,而有别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对11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同步十二导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回顾性分析,探讨心电图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住院患者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5~65(平均45)岁。均经左心室造影,心动超声描记,核磁共振等检查证实,排除高血压、糖尿病、晕厥及心功能不全其他慢性病史。均符合美国学者Crowleg等[1]提出的心尖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MAC-1200型记录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QRS波群及ST-T波群的测量均以P-R段为零电位线,进行测量计算,超声心动描计检查采用日本菲利普超声诊断仪。测量心尖四腔,心尖部心肌局限性最大厚度,室间隔及左心室厚度。

2 结 果

116例患者同步十二导心电图表现异常,左胸导联R波电压2.5~4mV,左胸导联T波对称性深倒置,且R4>R5>R3,TV4>TV5>TV6,S-T段压低V4>V5>V6,116例患者左胸导联倒置T波深度,S-T段压低深度,R波高度的相关分析显示,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及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均<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即R波越高的导联,其T波倒置越深,S-T段压低越明显,窦性心律116例,左胸导联R波电压>3.0mV 98例,R4>R5>R3 89例,TV4>TV5>TV3 90例,TV5>TV4>TV3 88例。

3 讨 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主要特征性表现为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水平压低,T波对称性深倒置[2]。产生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因:①Hirosh等[3]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肥厚的心肌自心内膜面至心外膜面排列紊乱,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可能是产生巨大倒置T波的电生理基础。②局限于心尖部的肥厚心肌产生巨大向量投影在V3-V5上,使V3-V5R波增高。③心尖部肥厚心肌内血管数量不随心肌细胞增厚而增加,因而单位体积内血液供应减少而产生原发性ST-T 改变,本文研究显示,V3-V4导联巨大倒置T波是肥厚性心肌病累及心尖部的特征,此外,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也可伴其他部位受累,但未见病理性Q波,与张霓等[4]报道的心电图特征相似,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心肌对儿茶酚胺异常敏感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5]。本文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V3-V6导联R波高度、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显示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及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均<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即R波越高的导联,T波倒置越深,S-T段压低越明显。本文11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均在住院期间常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经超声心动描计,磁共振等检查而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因此,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临床诊断价值。

[1]Crouleg JJ,Dardasp S,Shapior H.Assessment of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nyopathy using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ly[J].Cradi ology,1997,88(2):189.

[2]虞钧芬,刘志亚.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特征性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图杂志,2009,28(2):162-164.

[3]王艾联,王丽敏,杨延宗.对1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电图杂志,2001,10(2): 160-161 .

[4]张霓,张卉,孙芸芸.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J].广东医学,2004,25 (2): 164.

[5]孙剑萍,朱士洲.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意义[J].临床心电图杂志,2007,16(4): 261-263.

猜你喜欢
特征性肥厚型心尖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欢乐过大年
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价值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甜蜜养颜季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