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儿童发热特点及护理措施

2010-02-10 11:22刘玉香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6期
关键词:室温感染性体温

雷 杰 刘玉香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134003)

发热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它可以直接反映机体状况以及疾病进展程度。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口温和肛温略高,但较小儿童由于不配合,一般不采用肛温及口温的测量方法。

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多见于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体温调节失常(颅脑损伤)等。除去儿童自身疾病以外,影响体温的外界因素也很多。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均可使体温升高。饥饿、少动、保暖条件不佳往往使体温过低。新生儿、婴儿及体弱儿的体温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

由于儿童的生长和心理发育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热特点,辨证施护,对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新生儿期(出生至28d为新生儿期)

1.1 发热特点

新生儿刚从宫内生活转为宫外生活,生存环境起了巨大变化。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因此要注意周围环境温度对其体温影响。室温过高时,如体内水分不足,可因皮肤水分蒸发散热不够,血液溶质过多而发生“脱水热”。出生后因室温较低,如保温不好可出现低体温。有的新生儿由于进乳不够,热量不足,也可导致体温不升或低体温。尤其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在冷的环境中常偏低或不升,在高温环境中也容易因出汗功能不全而体温过高。此期少数新生儿可由感染引起发热,体温往往在38℃以上,但重症感染的新生儿反而表现为体温不升,在36℃以下。

1.2 护理措施

1.2.1 新生儿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清新,但应避免空气直接对流。室温保持在22~24℃,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4℃,晨间护理时增加到27~28℃,洗浴时室温应在24~28℃,水温38~40℃为宜,相应湿度维持在55%~65%。

1.2.2 刚娩出的新生儿皮肤擦干后用温暖毛巾包裹,减少体热散失或置于母体胸前,用母体温度取暖或置于辐射保温床上,用小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注意避免烫伤及保温过度,包裹时不宜捆绑过紧。

1.2.3 加强喂养,按需哺乳,吸吮及吞咽能力差的患儿,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2 婴幼儿期(出生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婴幼儿期)

2.1 发热特点

此期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体温常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风寒风热、惊吓均可引起体温升高。小儿6个月以后,因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尚不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6个月左右的小儿发热多见于幼儿急疹,此病为病毒感染,患儿往往高热,体温在38℃以上,但一般状态较好,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退热后7~8h之后出现红色丘疹、斑丘疹。由于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阶段,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功能还未成熟,故不能耐受高热、毒素或其他不良刺激,所以易表现惊厥等神经症状。由于婴幼儿发热多在38℃以上,儿童表达能力差,故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防止惊厥发生。

2.2 护理措施

2.2.1 保持病室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

2.2.2 尽量少用或不用退热药。退热药一般给予颗粒冲剂、针剂、退热贴等,两次退热药使用间隔在4h以上。一般在体温38.5℃以上才给对症治疗。如果患儿精神状态好,嬉戏如常,可不必处理。但患儿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2.3 应正确合理采用各种物理降温,会相对比较安全而且有效。包括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温湿敷或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

2.2.4 了解患儿发热原因,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以免发生惊厥。

2.2.5 备好急救物品(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开口器等)和药品(各类止惊药物),以便随时急救处理。

3 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为学龄前期)

3.1 发热特点

此期患儿与外界环境接触日益增多,由于儿童多数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因此易患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此期患儿表达能力增强,往往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及时发现。此期患儿在发热同时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及体征,如扁桃体红肿、化脓,手足口腔黏膜疱疹,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呕吐、皮疹等,体温一般在38℃。少数患儿病毒感染后,可持续高热不退,发热3~5d后体温逐渐下降。此期患儿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反应性疾病,患儿往往表现为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此类患儿应注意观察热型。

3.2 护理措施

3.2.1 注意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采用退热措施0.5h后复测体温1次,同时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3.2.2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儿多饮水,保证摄入充足水分。

3.2.3 体温超过38.5℃给予退热剂,一般给予片剂或冲剂退热,使用退热剂的同时,可给予物理降温。

3.2.4 由于此期儿童心理、生理发育较快,因此应注意做好患儿心理护理,鼓励的语言,耐心的态度,会增加患儿的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4 学龄期、青春期

因在学校学习生活,其引起发热的原因多为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在传染病流行以及流感等疾病大流行期间,做好学校晨检工作,有发热儿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防止疾病蔓延。对长期发热及低热者监测体温,观察热型,了解发热伴随症状及体征,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其护理措施接近于成人。

猜你喜欢
室温感染性体温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思考心电图之177》
室温过高加剧低血压?不准确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药品保存细解读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室温磷光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