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护理专业办学思路探讨

2010-02-10 19:43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护理学特色教材

宋 丹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学本科教育方兴未艾,得到长足发展。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供的数据[1],1952年医护比例1∶2.28,2001年下降到1∶1.09,2003年1∶0.68,临床护士数量严重不足,为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护理学本科教育自开办以来,特别是中医学护理本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中医本科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现将高等中医本科护理学教育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总结如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围绕中医基本理念,突出中医特色教育

自从1973~1974年,北京、南京等地创办中医护校以来,已经碌碌续续有55所中医或中医药学校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1984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1985年北京中医学院首先成立了护理系,以后相继全国中医学院及中医药大学均开办了护理学系,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护理人才。但在中医本科护理学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中医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基本是西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护理课程的简单叠加,不能从根本上体现突出中医体色、强化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办学初衷。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如将突出中医 临床特色简单定位在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技能上,而根据《职业医师法》规定,护理人员无权实施这些疗法。这样,大多数学生在临床上只会进行一般的西医护理操作,而中医特色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非常茫然。特别要关注的是,由于中医课程占用了较大课时数,造成西医学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在客观上先天不足。这样“中不中、 西不西”等中医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医护理学本科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

1.2 师资方面

中医护理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没有从事过中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系统训练。因此在授课中,客观上造成中医、西医护理两张皮。中医理论的学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悟性,要善于发现有悟性、有水平的教师。要允许教师教学求同存异。

1.3 教材方面

目前虽然也有中医护理教材,但是内容庞杂,过于凌乱,中医理论强调医护合一,整体调理。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不妨整合中医临床课程。使教材少而精。

2 解决办法

2.1 把中医特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中医护理师资建设,比如对于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鼓励参加中医本科的学习。对于获得第二学位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按研究生对待。副高以上教师利用学院资源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2.2 整合中医课程教材

把中医内、外、妇、儿整合为《中医护理概论》。整合的目的并不是削弱中医特色,相反而是要紧紧抓住中医最核心的思想:辨证施护、天人合一、七情致病、阴阳平衡以及中医治疗、护理中以人为本等重要内容。强化个体特点,贯穿于西医护理中。

2.3 提高护生对中医护理的热爱

邀请中医临床专家,定期、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临床讲座,强化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及其兴趣。因为有疗效才能有魅力。只有大量的临床事实才能唤起学生热爱中医、理解中医、学习中医、应用中医。

2.4 建立中医护理交流平台

目前,全国只有河南有《中医护理报》是惟一的中医护理专业交流刊物,因此,严重缺乏中医护理交流的刊物。中医护理只能夹杂在西医刊物中有很少的交流。完全不能满足中医护理教育和中医护理临床发展的需要。

2.5 发挥中医特色,开展针对亚健康人群护理

中医特色应该如何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些中医护理操作。而最重要的是对中医理论思想的理解。尤其“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给中医护理指明了方向[2]。

中医的长处到底在哪里?尤其对亚健康状态、慢性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护理作用。朴素的辨证思想、情志对疾病的影响、经络学说、推拿技术、太极拳等。这都是我们祖国医学的瑰宝。如何把这些东西能为我所用。

“一阴一阳谓之道”,如何理解阴阳,其实阴阳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体现的也有阴阳平衡的思想。如何做到阴阳平衡,机体自身有极其强大的康复能力。如何加强这种康复能力,这应该是中医护理的根本。

调节情志、保持阴阳平衡、注重精神内守。“只有精神内守,才能百病不生”因此,紧紧围绕中医思想,有创造性的抓住中医思想的核心。寻找一种有利于患者掌握的中医护理方法,授之以渔,而非鱼。让患者掌握康复和维持健康的方法。而不只是一些操作。

我们认为,调节情志、保持阴阳平衡、注重精神内守的最佳方法是放松训练,人体在放松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即可以治疗疾病,又可以维持健康状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放松训练应该是中医护理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医师越来越多、医院越盖越大而患者反而越来越多?医师教给患者的应该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理的能力。当然前提是你要有真工夫[3]。患者可以学会主动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减少疾病机会。

3 立足现有教学资源,强化急救人才培养

人类进入现代化、工业化时代,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等所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急性突发性疾病的上升对急救医学、急救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在急救医学、急救护理人才的输出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和急救人才的需求。

急救护理专业特色体现在:急救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急救临床实践。即使理论知识扎实。没有足够的临床急救实践也不能完成急救人才的培养。而且急救器材购置需要大量财力。实验室教学无法完成,即使完成也与急救实践相差甚远。因此急救护理方向学生教学应注意三点:

①从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2个月急救实践。主要急救实践场所:120急救中心、CCU、ICU、急诊室等。到四年级实习时已经在临床实践累计8个月。最后一年实习安排普通病房4个月,6个月急救实习。这样的安排可使学生大大加强急救能力的培养。

②理论课程的学习,因为大量的临床实践,因此许多课程需要压缩课时。这就需要教材要整合。整合原则:与急救关系密切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而不是不写。略写原则:要把最重要的特征写出来。表现在临床专业课可把重要的疾病详写,不重要的以常见病小结方式概括。

③急救护理需要较强的体力,因此可以多招男生。而且护理专业本来男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急救护理方向只会增加护生的就业机会。

4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体现社区护理特色

在目前看病难、独生子女多、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的大前提下,社区护理肯定要逐步完善,尤其养老目前还不能完全由养老院完成,大多数还是居家养老。因此老年人护理、婴儿护理、月子护理、中医食疗等应成为发展重点。

老年护理特别与中医养生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应该是中医护理的长处。中医护理相对容易介入。比如我们的学生学好太极拳、学好小儿常见病推拿。这些在居家护理中都能应用。

我们知道,婴儿抚触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兴起,却能在世界得到推广,其实我们中医的小儿推拿早已系统完善,却得不到广泛应用。纠其原因与小儿推拿程序、内容复杂、不利于推广有关。因此在中医知识的应用上完全可以保留中医最重要的内容,简化操作,使小儿家长易于掌握。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需要改变方式,只有认可、接受了这种方法,才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

5 融入人文思想理念,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操作必须掌握,需要通过强化训练、熟能生巧。一方面,学生在具备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合作互助、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基础护理操作使用器材相对便宜、可以反复练习、主要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以学生宿舍为单位,互相合作练习,形成练习小组。保证有一间实验室开放,由学生管理。老师除了正常课以外,把好操作考试关。操作不合格的都要让学生下来自我加强练习,直到合格为止。一个练习小组,如果有同学不能通过考试,其他小组成员有责任帮助练习。

这样,教学时间安排不会平均用时间,使学习内容有了针对性,也实现了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应用一部分个性化教学。同时节约教师资源,使教师有时间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备课。

虽然人文课程比例加大了,但在临床护理中,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还没有形成,这些问题要想改变,首先要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学生、老师感受到学院、系部对教学的重视、关怀。只有提高对人文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有意识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对待患者要与之共情,而不仅仅是同情、移情。护理的核心是关怀,只要时刻具有关怀他人的思维,人文性自然体现。

6 改革临床教学环节,建立随堂见习模式

临床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随堂见习无法完成,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要想完成临床实践内容的确困难。

改革办法:寻找标准化患者或病情较轻、或已经处在康复阶段的患者,事先联系好,请到教室,完成一部分临床实践。

另外,临床课程教材有重复现象,为了减少重复,节约教学时间,可以把某些难点内容重点改写,形成某项专题。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提高效率。比如,水电紊乱、重症监护等难点章节。单另提炼出来,其他教材不再出现。

中医学院在开办护理专业时,既要体现中医特色,更要在自身条件下发展西医护理,只有这样,中医学院毕业的护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郑修霞.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发展的概况、面临的机遇及挑战[J].中华护理教育,2009,6(3):139.

[2]魏中海.中医药文化基本常识问答[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5-16.

[3]卢梅生.生命力医疗[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29-30.

猜你喜欢
护理学特色教材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教材精读
《护理学杂志》稿约
教材精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