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向生活要作文

2010-02-16 13:04刘忠波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同学

■刘忠波(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和学生一起向生活要作文

■刘忠波(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于是,作文课上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出示了当天的作文题后,教师就再三强调:“本次作文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的事,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仿佛已经传授了指引学生写作的法宝,而后便放手让学生动笔。

殊不知,空洞的强调理论而缺乏具体的实践引导,有骨无肉,学生的思维丝毫未被激活,他们记不得生活中有什么可写,更不知道如何来写。只是知道每天呆在学校上课,回到家吃父母做的饭、睡觉,路上总是脚步匆匆,每天都是前一天的复制,偶尔出游也早已记忆模糊。所以许多学生依旧愁眉苦脸,绞尽脑汁也难以下笔,只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应付交差,即使写亲情,他们照样挖空心思编故事,或者把范文中表现父爱、母爱的故事搬过来当做自己的故事,甚至爸爸雨中送伞,妈妈寒夜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这类老掉牙的故事仍会频繁出现。难道学生的生活中真的无事可写?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这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郭沫若也曾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很难获得高分。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近人生,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将生活素材开源引流,使之洋溢于学生心中,流淌于学生笔端呢?在这方面,我摸索出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领学生观察

重大的事件、非凡的人物、奇特的景物固然值得关注,但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那些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悟,去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具有深意的东西。“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骆宾王看到水中的鹅,绘出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图画;观池塘荷花,周敦颐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老舍也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

记得在学习《一双手》一文时,我曾经问过同学:“有没有专门观察过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手?”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人举手。于是课堂上,我请同学将具体描写手的文字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感受。然后布置同学课后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一双手,结合他的工作、职业特点,看是否有特别之处,然后描摹。片段作文交上来后,出乎意料的好,许多学生不但描摹的细致,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要想“向生活要作文”,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引导观察课堂里的同学、父母的关怀、操场上的活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更不是笼统地看,而是要细致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看,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积累的素材也多起来。

二、倡导用心感悟

感受是感官受到刺激后的心理反应,它与观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时所说的“熟视无睹”,与其说是观察的问题,不如说是感受的问题。正是因为感受能力差,对周围的事物才如“透明”。但为什么有的同学写作文东拼西凑呢?原因是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和思考,也不会去感受。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每天都会上演,用心感受,就能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每逢周末,暮时向晚,夕阳的余晖从窗外直直地跳进屋内,跌落在地板上。我在书房中做作业,开始听到菜刀一下一下有节奏地剁在木制的案上那明晰的沉甸甸的声音,接着是铁锅、铁铲等炊具碰撞发出的尖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再后来是菜在锅中不断地被翻起落下,哗啦啦的叫喊,最后一丝丝香味儿飘散开来。这时,我总会把作业搬到餐桌上,装模作样地埋头苦干,只为听听幸福的声音,闻闻幸福的气息。平日在学校吃饭是程序化的,冰冷冷的,完全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即使在寒冷的冬日,风尖着嗓子从窗外的树梢穿梭而过,而厨房永远是温暖的,家永远是其乐融融的。”(《其乐融融》)

等待吃饭的过程普通之极,往往被人忽略,可这位小作者凭着细腻的情感,调动听觉、嗅觉,捕捉到这一时刻的其乐融融,让读者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在我的倡导下,学生不但乐于观察,更勤于思考。从晚自习后书桌一角的热牛奶感悟到殷殷的母爱,从每天放学门口老校长的身影里读出了关怀,从同桌微笑的嘴角品味出鼓励……所以要写好“生活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倡导学生要“多情善感”。有愿望的时候,想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想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想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想要倾吐……用心感受生活,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注重彰显细节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精彩的叙事得益于细腻的刻画,往往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作文中我引导学生注重将生活中的事情细节化描写。所谓“细”,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越“细”越具有表现力,越“细”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比如 :“是她,披着格子棉衣,套着衬衣,拖着双鞋,好像露出了脚后跟,显然是从温暖的被窝里刚起来,又静了。只有水被加热而发出地轻微的“滋滋”声,她弓着腰,手试着水袋,等待着,有些被光打灰的头发垂下来。手指不断地晃着水袋,像在拿捏温度。拿起来,摇摇,贴在脸上,小立片刻,又弯腰接上电源。手一直按在水袋上,微弱的光下,我的眼睛仿佛捕捉到她的小腿有一点颤,似乎在同时,我的心也颤了一下。”(《夜是爱的巢》)多么细致地观察啊,描写妈妈为“我”装热水袋的过程,真的不亚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她的小腿有一点颤”“我的心也颤了一下”细节描写得特别出色,母子连心啊!如此细腻的描写也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颤。

在作文教学中,我摘录了学生习作中选材很好但叙述直白、描写空泛、缺乏感染力,不能打动读者心的一些片段。我将其作成课件,打到屏幕上,请全班同学共同想办法琢磨语言,使其生动、立体。几次训练下来,学生们都注意在描写上下工夫了,叙事的场景感、立体感增强了,文章语言表现力有了普遍的提高。

四、师生共同积累

(1)小组合作,积累素材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来,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这学期,我在班级开展“花开有声,成长日记”评比活动,要求各小组六个同学合作,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再合作,周一至周六轮流写一篇日记。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评赏。师生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每月评出优胜小组。这样,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此间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同一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班的“成长日记”。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活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写作中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增强。

(2)利用自身资源

每个语文教师自身都是学生提高写作的独特资源,可我们往往对自己注意不够,运用不够。如果我们自己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我们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阅读积累往往比学生丰富,经验越丰富,文化积淀越深厚,对自己的写作教学的备课、授课越有利。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积累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鼓励和促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近几年的每次教学论文不管获奖或发表,我总会拿来和学生分享,目的不是炫耀,而是和学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我的教育故事每每写成小文章或是下水作文,也会在作文课上读给同学听,从写法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次修改。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事或是感悟也会上传到空间与学生分享。阅读课上,我的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同样拿来和同学们交流。在每学期读书笔记评比中,和他们的积累摘抄本放在一起参评,师生互评共同改进提高。

只要写生活,写真话,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难题了,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走近人生,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体验美丽的自然风光,注重观察,注重积累,描绘活生生的世界,其乐无穷。

参考资料:

1.程韶荣《在“教什么”上寻求新突破》,《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 12期。

2.新《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习作展示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