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领导策略提升课程领导能力

2010-04-04 14:03湖北省特级教师柴时钟
成才 2010年10期
关键词:学案校长新课程

■湖北省特级教师柴时钟

优化课程领导策略提升课程领导能力

■湖北省特级教师柴时钟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湖北省全面推进已一年有余,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校长的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课程文化建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校之长,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契机,采取有效策略,在发展师生和发展学校的同时,不断提升和彰显校长课程领导力呢?这是每个校长面临的重大新课题。

一、实施课改团队组织建设策略,发挥校长的思想引领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思想是先导,组织是保障。因此,我们把学校课改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作为有效落实校长课改思想领导的基本策略。

1.思想建设重在更新观念。课程改革,观念先行。校长首先要更新课程领导思想观念,并且通过领导团队的新课程思想建设,从而促进全校教师课程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如果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那么,有了一个课改好校长,才能有一所课改好学校。作为校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新课程理论和各地课改先进经验,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思想,并提高学校课程领导班子的课改思想认识。为此,我校校长先后带领副校长、课改办主任、教科主任、年级主任等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海南等地学习参观。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学校课程领导团队的视野,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课改方向,熟悉了先进的课改范例,树立了课改信心,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了课改团队领导力。

2.组织建设重在体制机制创新。思想转变是先导,体制创新是保障。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可行的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改革办公室。设立了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学校课程研发与开设领导小组、学科课程研究与选课指导小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管理领导小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及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学科学分审定和管理领导小组等6个功能性课程管理组织,建立了15个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室,形成了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课改管理团队和组织体制。在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制定了《应城一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分工,形成了校长主持下的课程领导团队分工负责、各种组织机构组织实施、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运作机制。

二、实施课改前沿师资培训策略,强化校长的人力资源建设领导能力

课程要改革,教师是关键。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挑战远远超过对校长的挑战,教师面临的困难比校长更大。校长的领导力在于能够放眼全国,把握国家课程改革的政策走向,洞察全国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挖掘可供利用的教师学习资源,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校长要始终以有效实施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作为标高,立足本校实际,改革教师培训方式,大力提升教师的新课程专业素养。为此,我校全面规划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安排课改培训专项经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

“走出去”策略让教师亲临感受全国课改前沿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培训听课再多,比不上亲临现场观摩。近两年我校先后选派教师到全国各地课改先进学校现场观摩学习近300人次。今年4月,我校校长率领学校课改团队干部和骨干教师一行25人赴河南省参加全国首届高效课堂“课博会”,听取专家报告,观摩来自全国各地课改名校的九大模式示范课。通过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外出观摩学习,我校教师亲身感受到了全国各地高中课程改革前沿情景,开阔了眼界,触动了思想,产生了紧迫感,激发了灵感,同时也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明确了课改的必要性和切入口。

“请进来”策略让教师亲身体验课改的真谛。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少数教师认为,学校条件不一样,学生情况不相同,别人课改能做到的我们不一定能做得到。针对这些畏难情绪,我校发挥专家引领的示范作用,把全国各地的课改名师和专家请进我们学校,进行“临床”示范,开展互动交流。2010年5月,我校邀请中国名校共同体的课改专家来校进行高效课堂培训,听取了“高效课堂”专题报告,观摩了山东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选派的10位名师现场执教的课改“样板课”,讲解“循环大课堂”、“五步三查”等高效课堂模式,点评我校教师的课改“临帖课”。这次活动,使我校课改从理论走向了实践,看清了课改的方向和路径,学到了有益的方法。

三、运用校本实践研究策略,彰显校长的课程实施领导能力

外出参观学习和请专家名师到本校传经送宝,都只是一种手段,真正实施课程改革,要靠本校教师的改革实践。为此,校长和学校课改领导团队力排非议,在专家和名师的引领指导下,结合本校课改实践开展校本研究,变革教学方式,初步建立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引导学生预习、收集信息、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疑难,走进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设置情境、提示目标、展示背景、启发诱导、生动课堂、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解剖、立体展示和动态生成,激发兴趣,探究原理,合作释疑。教学流程按照导学案编发→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课堂学习小组讨论整理、依导学案展示→小组间质疑→老师点评→改错、规律总结→拓展培优→下一课导学案分发、预习的程序进行。各学科依照自己不同的特点灵活运用。学习方式上基本遵循依照导学案预习→利用网络探究释疑、丰富、规范答案→参与本学习小组讨论、展示→参与其他小组质疑辩论→听老师点评→自己改错、归纳→拓展应用的模式。

2.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蓝本。新的教学方式依托“导学案”,传统的教学蓝本——教案已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所以,重建教学蓝本,势在必然。为此,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提出各实验备课组必须用集体备课形式编写符合新教学方式的导学案,并提前审定,发给学生预习和遵照导学案启发诱导归纳,开展教学活动。目前,我校高一部分备课组和高二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科均使用了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目标具体,内容实在,导练有据,教学有效。

3.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学方式,校长主持召开会议,重建了新的《应城一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进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导学案的使用、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形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网络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学生评价等新的评教元素。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的公布、实施,使评价更为科学,教学更加规范,课堂更具活力,有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

四、运用特色课程开发策略,凸显校长的课程文化建设领导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国家课程结构,增设了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新课程科目,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开设选修课,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这就要求校长由过去课程实施的管理者转变为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尤其是对校长的课程文化建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的“新”课程和前沿课程。我校高度重视这一课程,校长亲自选教师、配教室、购器材、查课表、进课堂。学校各年级都成立了通用技术科技创新小组,学生参加率达35%,教学效果明显。2009年、2010年我校学生的“摩擦生磁现象”、“磁化养鱼装置”等多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省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先后获得一、二等奖30余人次,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经验先后两次在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科课程实施大会上作经验交流,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初具特色。学校成立了专门研究室,校长组织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指南》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配备了师资和设施设备,做到开齐开足课程。采取“骨干先行——启动”、“及时指导——带动”、“问题研讨——驱动”和“检查督查——促动”的“四动”教学策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落实。

大力开发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学校充分挖掘杰出校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业功及应城膏都盐海等校内外人文、自然资源,课程研发与开设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学科调研,编写了《校友杨业功》、《可爱的应城》、《应城地理概貌》、《应城旅游》等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课程的文化资源库。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系统工程,既牵涉到国家大政方针,又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校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切盼各级领导、专家、家长和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和呵护高中课程改革,以便高中课程改革顺利向前推进。

湖北省应城一中)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学案校长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乡愁导学案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比例尺(一)”导学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校长的修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