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的儒学思想及其治国理念

2010-04-07 09:24
关键词:仁政仁义治国

胡 蝶

陆贾的儒学思想及其治国理念

胡 蝶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贾;儒学;仁义;无为;民本

陆贾是西汉初重要的政论家、思想家,在总结了秦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汉代的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链环。”[1]他的思想符合了汉初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并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陆贾《新语》中的治国思想,是在总结了秦王朝一意孤行地崇尚法家思想、遍施暴政、二世而亡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到片面强调刑罚而排斥仁义对封建王朝统治的威胁,因而为适应汉初社会的需要重新提出并反复强调儒家“仁义”思想的重要性。他鉴于秦朝因“举措基众”、“用刑太极”而导致亡国,故对法家学说有所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消极的,而是在批判中积极吸取法家学说中的某些成份以充实自己的理论,这在《新语》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夫欲建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立功兴誉垂名流光显荣华者,必取之于身”[2],这可以说是陆贾的“民本”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其用意是说,要想使新建立的王朝国家长久统一强盛,关键是要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和拥戴,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施行儒家的“仁义之治”。在汉初对秦亡的历史思考浪潮中,对“君道”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下,既要确保君主专制的稳固,又要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对待至高无上的“君道”。陆贾作为西汉的儒家学者,他第一次较系统地援道入儒,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王道”政治,使西汉能够长治久安。他开拓性地将儒家仁义观和民本思想与道家“无为”思想结合起来,主张以 “无为”来达到“治道”,因此仁义思想即是陆贾儒学观的主体。

陆贾对儒家仁义思想推崇备至,“故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新语·道基》),“仁义”既是“道基” ,即一切事物行为的指导准则。

陆贾认为仁义既然是圣人所设,“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道基》),那么必须遵循。他强调仁义还是维系社会人伦的基础“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道基》)社会的人伦秩序生生不息地丰富发展着。“先圣”的贡献主要在于创造了物质文明,“中圣”的功绩则在于发展了“礼”制文明,“后圣”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们创造了精神文明。先圣们不断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仁义是由圣人来确立发展的,而仁义的施行又是靠着圣人的言行来影响世人。因此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就找到了其最深层次的根基。

陆贾还明确地提出“天道不改而人道易”的观点,他认为政治清廉,国家兴衰,完全取决于国君的政策和行为。只要施行仁义德政,法令合理,刑法有序,就一定能出现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太平盛世。

封建王朝君主历来都把圣人所创设的仁义之法当成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通过它既成就了江山社稷,又享誉着圣贤明君的称号,故而统治者在和平时期愿意以仁政的形式来建立统治秩序。陆贾在与刘邦的争论中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现实性问题。据《史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由此可见,陆贾提出了他“行仁义”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作为一个儒家学者的思想追求。陆贾仁政的思想,是通过对秦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所得出的积极结论,那就是要重民生,治国在于收人心,施仁政得民心,施暴政则失民心。纵然,他的出发点仅是为了汉王朝的强盛,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但是客观上却也对君权进行了限制,对人民是有利的,具有他特殊的历史贡献。以仁政这一要求为基础,陆贾也对君王提出了其他要求,表现为无为之治。

在陆贾的思想中,始终是以仁义和德政来治理天下。统治国家和人民,一切都须持“仁义”而后能成功。而在西汉初年的天下初定,国穷民疲这种情形下,思考如何实施儒家的仁义教化显得刻不容缓。针对种种的社会现状,陆贾将道家无为思想纳入他的仁义统治观中,而避开了传统儒家崇尚仁义而要求具有的礼仪制度。在论著中他把“仁义”与“无为”揉为一体,提出“君子握道而治,依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道基》)。陆贾还提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新语·无为》)意思即是要以与民休息、施行无为而治为治国的理想境界。而陆贾所指的无为而治,又绝不是老子所主张的那种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而是 “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于是赏善罚恶而润色之,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然后贤愚异议,廉鄙异科,长幼异节,上下有差,强弱相扶,小大相怀,尊卑相承”。(《新语·至德》)这是一种与儒家的仁义之治相结合而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因此,陆贾把道家的“清静无为”与儒家的仁政相结合,让无为而治的统治理想立足于现实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陆贾使“仁义”与“无为”完美地理论性结合,他赋予了“无为”以新的内涵,使“仁义”增多一层意蕴,行仁义就要“无为而治”。陆贾“是以君子据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道基》)则更可显现出陆贾的思想中的儒道结合或儒道互补的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不仅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规律。陆贾还传承了孔子对舜的推举,就学统传承来说这无疑就是对当年孔子之语的发挥。因而,周桂钿先生指出:“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虽与汉初盛行的黄老道家思想相合,却并无师承关系。陆贾的这一思想,与其说来源于黄老,不如说来源于儒家。”[3]其实,陆贾“无为”思想是有文化渊源的,它传承孔子学说,作为治国的理想境界,即尧舜之治,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目标,也是儒家所世代相传的思想。由此可见,儒家不但不反对政治无为,反而备加推崇,这是由于现实的原因,所以不能如此之为而已。

因而,陆贾的无为思想是由儒家理论作根基,而又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补充。以陆贾的“无为”而论,他所追求的主要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属于文治的,它是极其反对“武治”的。所以陆贾的无为而治的理想蓝图中充满了“亲亲尊尊”和礼乐教化的东西。

重民思想在陆贾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陆贾虽没有像孟子、贾谊那样明确提出‘民为贵’、‘民为邦本’的观点,但他用以衡量行仁义的尺度就是‘重民’。”[4]陆贾认为在大乱之后要使社会安定下来,一面要“怀仁仗义”,施行仁政;一面要“盛无寂寞”,无为而治。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在他看来,生产发展了,国家基础就巩固了。为此,他建议汉朝统治者要轻役薄赋,与民休息,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得天下民心?陆贾首先提出了“镶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他认为这是世间固有的“天地之性”,所以他力倡要以德化民,以理服人,才可能使“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达到“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无为》)的境界。其次他把任人唯贤提到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尊德任贤,才有可能使国家安定,得远近之民心,成仁义之化。陆贾说:“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是以墨子之门多勇士,仲尼之门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贤良,秦王之庭多不祥。故善者必有所注而至,恶者必有所因而来。”(《思务》)陆贾继承了儒家的任人唯贤的思想,注重当政者的行为对其他人起到的表率作用,是其仁义人格思想的体现。

陆贾的重民思想在承继传统儒家学说的同时,也深受道家崇尚俭朴观念的影响。孟子尝日 “得其心有道:所欲兴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在他看来,百姓之欲使之,百姓之弃勿强使之。顺应民心就会得到民心,德政的根本也就如此罢了。人心思安、国家思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个时期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最好的选择。

显然陆贾所做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以“道”补“儒”,最终仍然是归本于儒学,他试图使政治统治的重民思想能够更趋完善丰富、更易于被统治者接受并实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陆贾的思想本源于儒家的仁义学说,直接承继了孔孟之道的儒家精神,又融贯了对道法两家积极思想的吸收,且与孔孟重“权”思想相吻合,陆贾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把儒学思想贯穿于治国理念中,对于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减轻黎民百姓的负担,逐渐积累国力,从而创造出盛世景象,是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1]梁宗华.论陆贾的儒学观[J].东岳论丛,1994,(6).

[2]林炳文.浅析陆贾儒道法兼容的政治思想 [J] .福州师专学报,1996,(4).

[3]周桂钿.秦汉思想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4]刘蔚华.中国儒学学术思想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OnLuJia'sConfucianThoughtandIdeasofRunningaCountry

Hu Die

Lu Jia , a famous political thinker lived in the Qi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and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which are carried o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and Taoist doctrines , The theory of LuJia is characterized by democratic features . His theory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the theory of Han Dynasty, which is carry forward the theory of Qin Dynasty.

Lu Jia; Confucianism;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 democratic concept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ClassNo.:B234.1DocumentMark:A

郑英玲)

胡蝶,硕士,华侨大学,福建·厦门。邮政编码:361021

1672-6758(2010)06-0029-2

B234.1

A

猜你喜欢
仁政仁义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孟子说仁德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