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析静宁方言中的“很”

2010-04-07 09:24马永鹏
关键词:静宁补语状语

马永鹏

一 引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区域划分,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陇中片,从甘肃方言内部来看,属于陇中小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来看,静宁方言与现代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大同小异,但在程度副词“很”的使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现代汉语中,“很”属于程度副词,在句中可作状语和补语,在黄伯荣版的《现代汉语》(下)中有这样一例:

这拦河坝坚固得〈很〉。(必须加“得”)

并且指出:“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语义指向谓语中心。”[1]但在静宁方言中,做补语标志的“得”可有可无,有否定形式,而且“很”不专属程度副词,也有属形容词的情况。

二 “很”在静宁方言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问题

笔者将“很”在静宁方言中的位置归结为以下三种:

1.句式1:谓词+得1+词或短语+(得2)+很。

在现行的《现代汉语》教程中,大多将程度副词“很”用做状语和补语。但在句式1中,由于补语标志“得”的出现,“很”自然而然的成了程度补语,但当“得”不出现的时候,它是否也是程度补语呢?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在静宁方言中,在句式1中,“很”既可以看作是程度补语,也可以看作程度状语。例如:

(1)行(寻)活行得人乏(得)很。

(2)讲话讲得口干(得)很。

(3)甲:约瑟吃得咂摸个萨?(约瑟的吃饭情况怎么样?)

乙:苶(第三人称代词,“人家”的合音,相当于他,指上文中的约瑟)吃得美(得)很。

若对例(1)进行语法分析就可得知,“人乏(得)很”做了“行”的结果补语,“很”又做了主谓结构“人乏”中“乏”的程度补语。即结果补语中包含了程度补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得1的功能是引出结果补语,得2的功能是引出程度补语呢?但得2有时不出现同样也可出现程度补语,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出现得2时有两个特点:第一,“很”所表示的程度有被加深的趋势,而且“很”所表示的模糊程度有被具化的深层语义意味。如:

(4)甲:苶家的娃娃长得咂摸个萨?

乙:外(他,指上文中的娃娃)丑得2很。

在此语境中,“丑得很”的意义可用“丑得 +短语”或“丑着 +短语”的句式来替换表达。如:丑得莫念看(丑得没法看)/像狗欢喜(生活中丑的一个典型),或者丑着莫念看/像狗欢喜。这种丑的程度高于“很”所表示的程度,而且都具体化了,只是为了含蓄或顾及别人的脸面而省略具体的言辞,换用出现“得2”的句式来表达。第二,得2的出现有强调、加深褒贬色彩的意味。如:

(5)甲:我看着你家来娃娃平时念书念得乖很那(读书认真而且学习也好)。

乙:盎(应答之词,含有不情愿接受对方意思的语气词),乖得2很。

在此语境中,得2的出现,有舒缓,强调语气的作用,表明应答者不同于说话者褒义的评价,意义即“娃娃书念得不乖。”而且应答者这种反向语义程度有加深的意味,我们可以将其补充出来:

乙:盎,乖得2很,(一点儿话都不听。)

“一点儿话都不听”是对应答者反向语义程度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另外,在静宁方言中,没有“很 +X”的用法,在表示“很 +X”的意义时,通常用句式1来表示。在“很 +X”中,“很”是做状语的,但在静宁方言中却与之的表达相反,例如,普通话中说“很好”,静宁方言中要说成“好(得)很”,究其原因,笔者推测,静宁方言中的这种表达是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的保留使用,例如:

(6)你走紧些,迟了。(你赶紧走,要不然迟到了。)

(7)你吃快些啥!(你快点吃!)

对于静宁方言中“很”的这种用法,很可能是在“X+得 +很”的程度补语的表达出现后两着的交汇融和,将古语的用法和新出现的用法杂糅使用了,既有“得”的使用,又有状语后置的使用。这样它们并行使用至今。

2.句式2:很 +不 +外动词。

例如:

(8)苶砸很不砸吃。(他吃饭不多。)

(9)苶砸很不说。(他不怎么说话。)

这种句式可另外转写成意义相同的“很 +加(附着在很后的词尾,在此句式中不能省略)+不 +外动词”,即:

(8)苶很加不吃。

(9)苶很加不说。

句式2中的“很”,从语义角度来看,并没有表示加深程度的作用,放在否定副词“不”的前面,对“不”的否定义域具有缩小的作用。“不说”,即什么都没有说,“很不说/很加不说”,即说了,但说得不多。从语法角度来看,“很”做了“不”字短语的状语,修饰谓词性短语,应将其视为副词,而且是表示范围的副词。从语音角度来看,“很”在句式2中应为去声44,不同于句式1中上声53的“很”,在古汉语和方言中,声调很多时候起着区分词性和意义的作用。句式1和句式2中的“很”声调不同,虽然同为副词,但作用却不同,句式2中的“很”表示范围的副词,而句式1中的“很”却是表示程度的副词。

3.句式3:不(是)+很 +形容词。

例如:

(10)今儿吃得多了,不是很出他(舒服)。

(11)晓不得砸了,这驴娃子砸不很攒劲(力量很大,干活耐力)。

这种句式所表达的语义类似英语中比较级所表示的语义,只是它的比较对象隐含在句中了,例(10)中,“不是很出他”,即和平时比较,今天稍微有点不舒服。从语法角度来看,否定词“不”或“不是”修饰和限制的应是“很 +形容词”,这种表达具有句式2所表达的功能,都具有减缓缩小程度的作用。不同的是句式3有隐含比较对象的功能。

4.句式4:程度副词 +(得)+很。

例如:

(12)你脏(表祈使语气的句中或句首语气词)不了劲大很了。(你不要太过分了。)

静宁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主要有:很,太,劲大,擦大等。能用在句式4中的程度副词只有“劲大”和“擦大”,例如:

(13)老二家的碎娃子懒得劲大。(老二家的小儿子懒得很。)

(14)外来脑子猪得擦大。(那个人的脑袋笨得很。)

“劲大”和“擦大”在句中做了程度补语。

(15)小红媳妇对她老婆婆劲大(得)很。(小红媳妇对待她婆婆特别厉害。)

(16)李老师的病蔵(现在)劲大(得)很。(李老师的病现在非常严重。)

(17)外蔵擦大(得)很,屋里啥都不管。(那个人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特别过分。)

从语法层面来看,如果将句式4中的“很”视为程度副词的话,句式4就该表示为:程度副词 +(得)+程度副词,显然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是不使用的,而且与所表达的意义是不一致的。从以上诸例中可以看出,“很”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应为“厉害,过分,严重”等,它没有表示程度的“很”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形容词。此用法可能是古汉语的一种古老用法。王力先生认为“很”的来源可能来自形容词,这是很有道理的。上古时“很”是“违背,背离”的意思,例如:《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秦汉时又有“凶暴,残忍”之意。如《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根据现代一些学者的考察研究,表示“违背,凶暴”意义的“很”大约在金元时代写作“狠”。在近代汉语中又引申为“厉害”之意。例如:

我的祖宗狠过你的祖宗。(《说岳全传》第十回)

“‘很’在‘得’后的语义和用法可能来自‘狠’的引申义,——明清时‘很’可以写作‘狠’”。

所以静宁方言中“很”的这种形容词性是在古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另外,从静宁方言中词序的使用情况也能反映出古汉语的用法,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例如:

(18)电视我屋里有呢。(我屋里电视有呢。)

(19)钱我给你给给了。

状语后置的例子如前(6)(7)。

综上所述,关于静宁方言中“很”的性质问题,大体上可将其归结为表示程度和范围的副词“很1”和形容词性的“很2”。但在使用时又和“得”紧密地连在一起使用。因此,对于“很”性质的判定应将助词“得”的出现和发展情况联系起来。王力先生认为作词尾的“得”,在唐代已出现,到宋代,“得”和使成式(动补式)配合使用。例如:

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在肚里,如何发得出来?(《朱子语类四纂》卷二)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六一词》)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东坡词》)

另外,据现代学者考究,程度副词“很”在元代已出现,“X得很”的出现早于16世纪中晚期,到清代用例就多起来了。因此,我们推测,静宁方言中的“很”做形容词的用法和副词的用法是两者交汇后的并行互补使用的结果。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C].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P].中华书局,2000.

[5]聂志平.关于“X 得很”中“很”的性质[J].中国语文.2005,(1).

[6]王国栓,宁彦红.试探副词“很”和语法格式“A得很”的来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静宁补语状语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原生态静宁苹果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2016静宁苹果“南行”记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状语从句
文化之地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